桑干河是朔州的母亲河。新时代桑干河汇入时代潮流奔涌向前,以崭新面貌呈现世人,以绿水新姿泽及更广区域更多百姓。一曲“金光照在桑干河上”的美妙乐章正在桑干河畔朔州大地奏响,汇聚成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省委省政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磅礴力量。朔州持续不断推进桑干河综合治理,桑干河也更加丰润更有质量地回报当地人民。
聚焦桑干河畅水清岸绿,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和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生态绿色的“水源涵养区”
朔州长期传统资源型经济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较大和环境治理欠账较多,生态环境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朔州把桑干河清河行动作为改善全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抓手和牵引工程,践行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任务,惠民利民的民生和民心工程,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党员干部带头、全市迅速行动,各行各业参战、全力攻坚克难,形成河床清淤畅流、岸堤除险加固、企业创新发展、乡村环境整治、全域绿化造林等全方位全地域全社会的联动立体环境治理格局。
一是立足为首都送去清洁水源,深化桑干河清河行动,持续化长效化整治净化水环境。2018年6月,朔州开始了总长度176公里的桑干河清河行动。打出“浚河、控污、绿岸、增水、兴业”的组合拳,制定落实“突击一个月、攻坚一百天、决战2018年、巩固提升至2020年”的行动计划,全面实施整治入河排污口、河道清淤清垃圾、拆除河道违法建筑等“七大攻坚战”,推进桑干河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朔州是传统煤电工业城市,矿山、电力等资源型工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比较大,控制污染涉及面广、难度大,污染减排工作任务重、压力大,需要从面上防、根上治、制上立。朔州坚持“生态立市、稳煤促新”,把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污染减排的治本之策。2019年7月提出全力构建“2+7+N”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即在巩固提升煤炭、火电两大传统产业上下功夫,在培育高端陶瓷和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煤化工、生物医药、文化旅游、草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七大新兴产业上求突破,鼓励支持装备制造、大数据、信息化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时把污染减排与环保规划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与环境监管能力提升相结合,探索出一系列有益于污染减排的经验做法,实现污染减排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区域发展步伐的良性互动。全面推进桑干河综合治理工程,多措并举清河道,全力以赴护绿水,推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实现桑干河流域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永定河源头生态治理示范区和桑干河百公里生态经济带。桑干河呈现鱼翔浅底、绿树成荫、景观别致、人水和谐的美景。
二是立足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和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系统化本质化涵养提升水生态。生态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水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治水只有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系统而本质的水生态保护。朔州统筹治水和治山、治林、治田、治企、治村、治城等,促进经济发展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挖掘增长潜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桑干河百公里生态经济带。推进桑干河清河行动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经济转型等相结合,实现城水相融、人水相亲和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大神头泉域、东榆林水库、山阴县湿地公园水生态治理力度,提升蓄水泄洪能力。抓住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重大造林机遇,配套落实城乡林业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生态绿化要求,形成生态林为主体、景观林为衬托、经济林为补充的多层次造林格局,实现宜林荒山绿化和城乡绿化提质增效。强化采煤沉陷区、露天开采区、山体裸露区的生态环保治理,坚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一体推进,地质塌陷治理和地表植被恢复同步进行。
“减”优”“绿”推进煤矿减量置换和减量重组,建设现代化矿井,降低煤炭开采的次生地质灾害。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动力,以各类经济园区建设为载体,促进发展创新,取得“六新”突破。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带动新基建发展、新技术落地、新业态培育;围绕提升低碳循环产业、固废综合利用、内陆港建设等,加强新装备、开发新材料、升级新产品。结合乡村振兴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和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等绿色转型,落实城镇集中供热等环境保护“硬约束”,打赢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培育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聚焦打造桑干河百公里生态经济带,做大农牧循环、做强有机旱作、做实康养产业,把沿河生态经济带建成“康养基地”
朔州地处农牧交错带,属晋北温带寒冷半干旱气候区,山地、丘陵和平原等地形地貌,寒暑交替、四季分明。桑干河流经朔城区、山阴、应县、怀仁,朔州市境内长124公里,流域面积7690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面积72.3%。全市森林覆盖率24%。朔州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发展绿色产业优势,建设康养基地条件充分、前景广阔。
一是促进农牧结合,发展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朔州位于北纬38°,是国际公认的草食畜黄金生产带,有着发展畜牧业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农促牧、以牧养农、农牧结合发展历史悠久。2015年朔州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唯一整市推进的草牧业和粮改饲试验试点市,2016年被确定为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先行区。朔州抓住国家战略机遇,出台支持方案,创新金融、用地等政策扶持等。以桑干河为轴,引导支持农牧龙头企业建立完善集种植、收获、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草业发展体系,发展“农种牧用”,打造优势发展区域,建设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核心区,培育和形成农业发展新的增长极,构建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环境友好、良性发展的新格局,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兼顾,龙头企业、种养基地、农户个体利益全面提升。2019年,朔州种植优质牧草85万亩,牧草社会化服务组织、龙头企业发展到156个,奶牛存栏量18.4万头,肉羊饲养量610万只、出栏量410万只。金沙滩、朔美羊是两家年销售超5亿元的羔羊肉龙头企业。怀仁市筹建肉类交易中心,全力推动朔州优质羊肉走出山西、走出国门。古城乳业公司建立入股分红、资产收益、提供担保、土地流转、就业增收等利益联结机制,自建和带动牧草种植基地种植全株青贮玉米10万亩,紫花苜蓿2万亩,保障源头品质。朔州先后引进大象集团、新希望集团等布局生猪养殖、饲料生产、屠宰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化生产项目。2019年全市猪饲养量70.2万头,能繁母猪存栏6.4万头。
二是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朔州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山地、丘陵传统旱作农业耕作方式落后,有机旱作农业保持水土、集约生产、提高质效,促进山地、丘陵产业升级和生产生态和谐发展。朔州推进全域规划、全产业链开发、全政策链支持,构建有机旱作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技术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打造山阴县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和平鲁荞麦、怀仁绿豆、应县蔬菜、右玉燕麦4个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片,示范带动全市实施有机旱作农业面积200多万亩。聘请省农科院、山西农大、省农业农村厅等专家教授38位,统筹全市农业、畜牧、农机、水利等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本地土“专家”1000多名,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修改完善100多项符合朔州实际的有机旱作技术地方标准,加强有机旱作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有效解决谷子人工间苗、人工割穗,绿豆、高粱人工采收的技术难题。培育鑫霏农业、泰和农牧等小米加工企业,打造百汇农珍、雁门香、塞外火山土等小米品牌。2018年山阴县获得“山西富硒谷子强县”称号,2020年获得“中国富硒小米之乡”称号。怀仁市被命名为“全国绿豆之乡”,朔州市被命名为“全国杂粮强市”。全市“三品一标”总数达225个,认定产地面积152万亩,畜产品养殖规模99.35万只,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37.9%。围绕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旱作良种攻关、农技集成创新、农机配套融合、绿色循环发展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等七大工程,布局“酿品、饮品、乳品、主食糕点、肉制品、果品、功能食品、保健品、化妆品、药品”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打造具有朔州特色的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品牌,走出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新路。
三是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康养需要,发展健康养生产业。高标准编制朔州“十四五”康养产业发展规划,依托生态绿色和绿色产业优势,按照产业化、市场化、特色化、集群化原则,根据城镇人口持续增长和农村老龄人口不断增多的实际情况,布局建设康养小镇、康养社区、康养度假村。发展大县城,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人口集中和产业集聚发展,带动康养产业发展。发展康养产业与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同步推进。发展神头泉域湿地、东榆林水库和山阴县湿地公园等休闲观光旅游区,发展采摘、农家乐、森林氧吧及农耕体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结合水系治理和水生态改善,利用泉组、湿地、水面等扩大虹鳟鱼、鲤鱼、草鱼以及鸭、鹅等养殖,发展垂钓休闲渔业。构建全链条发展的康养产品体系,建成京津避暑休闲“后花园”,创造影响力较大的康养品牌。引导促进城乡多层次、多年龄段健康养生养老消费,培育健康消费新观念,形成健康消费新方式,打造全市经济发展新增长极。鼓励吸引各类资本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康养事业、康养产业发展,全力培育和打造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的康养企业和机构。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康养,全面提升康养服务水平。
聚焦桑干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推进生态文旅、工业文旅、农业文旅融合发展,擦亮右玉精神这块金字招牌,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基地”
朔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统筹发展绿色文化、促进绿色技术与推进绿色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朔州是右玉精神发祥地,习近平总书记6次对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批示,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朔州以右玉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质量效益为依托,以全社会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保障,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基地”。
一是发展“项目+”创新、“文化+”开放、“特色+”品牌等新模式新业态,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方式和路径。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按照全省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总体规划,确立“举右玉龙头、走生态之路、打长城品牌”发展思路,以生态资源为底色,将特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建好广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等重点工程,打造木塔、金沙滩、崇福寺、广武城、汉墓群等重点景区,开发生态观光、森林康养、古迹寻访、民俗写生、休闲度假等新兴产业,形成长城旅游“巨龙”带动、各景区联动发展、多业态融合共进的文旅发展大格局。把陶瓷产业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挖掘陶瓷文化的传承历史,开展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推进外引内联、开放发展。怀仁陶瓷文化节和应县木塔陶瓷节等,集文化交流、发展招商、产业优化、产品销售于一体,推动陶瓷产业创新驱动发展。以文明传承为媒介,始于西汉、兴盛于辽宋,兼容古老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朔州陶瓷文明,在全国色彩斑斓的陶瓷文化百花园中占有一席之地;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举办陶瓷产业推介项目对接恳谈会和陶瓷行业论坛,不断增强开放发展能力,建设国家级陶瓷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以互利共赢为主题,朔州陶瓷产业传承当地陶瓷文明,创新发展,成长性好、产品外销世界各地,形成日用瓷、工业瓷、建筑瓷等10多个系列2000多个品种和亚洲最大的日用陶瓷单体生产车间,成为中国北方日用陶瓷生产基地。把农牧、生态、文旅等产业打造成特优产业、品牌产业。开展大型文旅演出、乡村传统节庆、农民丰收节等文明实践活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边塞文化、民族文化、边贸文化,促进地域文化融入特色优势产业,丰富农牧、生态、文旅等产业发展内涵,培育新的发展增长点,延伸产业链条,创建凸显地域特色的知名品牌。
二是加强党的领导,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制定和推进实施中。市县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发展位置。市委常委会议定期研究部署区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坚持低消耗、高效益、高质量发展,明确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是发展的内涵,提高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可开发利用程度,避免过度开发,杜绝短期行为,煤电传统产业强化减排控污达标和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推进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和规模健康养殖,新兴产业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绿色低碳是环境质量要求、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是目标路径。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选树生态文明建设标兵,实现环境保护重基层、强一线。通过基层评比选送,把战斗在一线的环保卫士、行业部门工作中环保业绩突出个人以及积极投身环保的优秀志愿者等授予生态文明建设突出贡献奖,大张旗鼓表彰,成为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营造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浓厚氛围。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敢于较真碰硬,坚决与环境违法行为作斗争,不断筑牢环境保护的“铜墙铁壁”。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环保部门主动牵头,各相关部门协调协作、发力助力,推进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有效整改。坚持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在养殖、种植全产业链上推进“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等形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将贫困农民嵌入产业链中,实现贫困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就近就业,确保持续稳定脱贫。发展生态产业带贫、推进易地搬迁扶贫、开发生态公益岗位助贫等,生态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引导贫困农民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持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生态建设保护水平,通过提升乡村“颜值”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促进乡村振兴。深入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落实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通过乡村面貌大改观,增强村民对乡村振兴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认同感。发挥农村基层党支部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村民自治组织的重大作用,“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现代城市发展首先要绿起来、美起来,进而达到强起来,推进“六城联创”,全面提升城市素质。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城市面貌,传承文化文明、崇德向上向善、弘扬新风正气,提升城市“里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的德治基础和精神动力。加强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作为杜绝餐饮浪费行为、培养节约习惯的有效途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推动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聚焦桑干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突出问题,大力弘扬右玉精神,改革创新、知难而进、持续推动
桑干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突出问题,主要成因是生态环境脆弱易遭破坏、煤炭开采损害地质结构累积深重,是经济粗放式发展的较大代价。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道“必答题”,朔州义无反顾、坚定必胜信念,拿出务实举措,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弘扬艰苦奋斗和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下苦功夫、啃“硬骨头”,着力解难题攻难关。强化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政绩观教育。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一是争取政策支持,深化治理行动。桑干河是京津冀晋区域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屏障,也是北京饮用水源地的重要补水源。抓住全省“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任务竣工后区域发展布局的优化调整,推动桑干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提升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列入全省“十四五”规划。抓住山西转型综改契机,积极争取大水网建设、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等政策倾斜,积极争取生态建设补偿、水资源补偿、排污权交易、碳汇交易等试点先行、探索推进。
二是坚持改革创新,提升治理实效。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打造自然生态现代宜居幸福新城的目标,改革创新,深化治理。坚持全市“一盘棋”治水,强化源头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充分发挥“河长制”的优势和作用,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体系,共确定1186名市县乡村四级河长,打好水污染防治这场硬仗。推进“清河”专项行动常态化,全面整治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突出问题。与永定河流域投资公司通力协作,推动永定河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强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强化工业水污染防治,加强工业废水监管和工业园区水污染治理,有效控制出水水质。推进农业农村水污染防治,推进畜禽养殖粪污治理。搬迁改造河道岸线两侧1.5公里以内化工企业。制定出台地方性法规,把桑干河及其支流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好的做法经验,用法规形式固定下来。
三是实施耕地保护,加强生态恢复。结合中低产田改造,扩大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增加植被覆盖率,控制和减少水土流失。结合过腹还田、秸秆还田、三沼利用等,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结合保护性耕作和高标准示范农田建设,实施耕地节水改造。综合运用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和生物措施,平田整地与培肥地力相结合,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进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核心区建设,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做大做强生态种养,实现生态惠民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