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通了,乡村“活”了

——朔州农村物流服务实现全覆盖

来源:朔州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2-09-17 22:34 8 0

“在村里就能取到快递实在是太方便了”,在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古城镇马良村,村民聂大姐刚取上女儿从青岛寄来的快递,正和大家兴高采烈地分享,“自从建起了这个村级快递便民服务点,我女儿三天两头的寄东西,以前取快递得去10公里以外的镇上,现在家门口就能取上,这孩子就是乱花钱……”,大姐嘴上说着孩子乱花钱,表情却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网购终于走进了中部省份的小乡村。

山西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底实现农村寄递物流服务全覆盖,省政府将“农村寄递物流服务全覆盖”作为承诺办好的12件民生实事之一。根据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西省财政厅、山西省邮政管理局《农村寄递物流服务全覆盖实施方案》要求,朔州市邮政管理局把农村寄递物流服务全覆盖作为今年最重要的工作来抓,第一时间启动、第一时间落实,朔州市现已基本实现农村寄递物流服务全覆盖。

打造示范广泛带动

“农村的快递末端这么便民、这么人性化,实在是太难得了,值得我们回去好好学习。”在全市农村寄递物流服务全覆盖怀仁市海北头村现场推进会上,应县极兔负责人如是说。

为全市农村寄递物流服务全覆盖工作全面铺开,朔州局18次下沉一线,先后召开县区推进会5次,现场调研调度会3次,实地观摩推进会1次,凝聚建设共识。尤其是在怀仁市海北头村召开现场推进会,把年初“全市建设44个乡镇快递综合服务站、715个农村快递便民服务点”的目标具象化,起到交流经验心得、共享优秀做法、解决难题的良好效果。“来到咱们的快递便民服务点,可以取快递发快递,可以交话费,可以买日用品,可以代老年人网购下单,村里的快递服务站不比城市,留守老年人比较多,只有拓宽业务,真正服务了村民,才能长久地经营下去。”海北头村快递便民服务点负责人武海斌介绍说。

现全市已打造了12个标准化乡镇快递综合服务站、25个标准化村级快递便民服务点,示范带动全市乡镇、农村服务站点标准化建设。

快递进村快递致富

“自从干了村里的快递便民服务点,我对生活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右玉县右卫镇高墙框村的村民石二海因小儿麻痹致残,腿脚不利索,不能出去工作,只能待在小山村里,适合他干的工作很少,一度无所事事,对生活失去了盼头。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了县里的快递公司在招募农村快递服务点负责人,石二海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往家里搬了一个货架,干起了收派快递的工作。从一开始的每天三五件到如今的三五十件,越干越起劲,满足的笑容一直洋溢在他脸上,“挣多少钱无所谓,每天帮村民们取快递寄快递,觉得自己终于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了。”

应县南河种镇杨街村便利店去年的日平均营业额是200元左右,今年4月份起,兼营了快递服务的业务,到了8月份,日平均营业额猛增到了800元左右。“业务量能涨这么多也是一开始没想到的,大家进进出出取个快递,总要顺带着买些其他东西。下个月,隔壁老杨的杂粮也要通过我这里的快递发出去,又能增加不少收入,快递进了村不仅方便了农村老百姓,更是带动了大家一起致富”,杨街村便利店的老板杨伟一边介绍一边竖起了大拇指。这些快递进村带来实实在在好处的案例,大大激发了企业和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助推农村寄递物流服务全覆盖工作提前完成任务目标。

攻坚克难消除盲区

“实现朔州市农村寄递物流服务全覆盖,摆在面前的有两个难题,一个是朔州市各县山区多,农村人口少且老龄化结构重,人口分散不集中而导致快递分散不集中,‘快递进村’运营成本高;另一个是朔城区和平鲁区农村下行快件未纳入省级财政补贴范畴,虽称作‘区’,却有86%的广大区域是地势偏僻的农村地区,快递根本无法进村。”朔州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解决“快递进村运营成本高”这个难题,朔州局推动县级以下地区行业资源整合,巩固拓展“交快合作”“邮快合作”“快快合作”等创新模式,引导各快递企业进入同一分拨中心、建立共同配送体系、建成标准化农村末端网点,实现场地、人员、车辆、设备等集约利用、资源共享、统一管理,持续降低农村寄递物流成本,提高快件下行质效,稳定农村地区服务网络。

为解决“满足朔城区和平鲁区农村群众的用邮需求”这个难题,从这项工作开始之初就确定了全年工作总基调,把朔城区和平鲁区同步推进农村寄递物流服务全覆盖纳入计划,联合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多次向市政府汇报争取,申请将朔城区、平鲁区纳入朔州市农村寄递物流服务全覆盖市级财政补贴范围。同时,继续扩大“邮快合作”实效,朔城区和平鲁区387个村实现“邮快合作”,有效补充了现阶段两区财政补贴未覆盖的不足,积极回应了两区农村地区群众寄递需求。“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巩固农村寄递物流服务全覆盖的成果,用好省级财政补贴,争取市级财政补贴,保障农村寄递物流服务‘稳得住、服务好、效益长’,真正让农村老百姓享受到网购的便利和政策的红利。”朔州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通讯员:郭增荣)

编辑: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