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绿树丛中的奔跑者

来源:朔州市新闻中心 作者:孙海荣 李慧芹 发布时间:2020-12-02 16:21 0

  来到右玉,扑面而来的是树,树叶被秋霜染上各种颜色,便格外抓人眼球。马堡村也是一样,翠绿的是松柏长青,金黄的是田野里的庄稼和漫山遍野的树木。

  朔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自2017年包村帮扶马堡村以来,院党组高度重视、深入调研、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大力学习弘扬右玉精神,确立了生态扶贫的指导思想,同时强化法治扶贫力度,秉持强烈的为民情怀,在右玉精神的厚重底蕴基础上,明确了马堡村的发展方向,与村民一起在绿水青山之间向着金山银山奔跑。

  一张蓝图绘到底

  朔州中院按照右玉县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规划,协调农委、林业、交通、卫健等部门,倾力改善村里的生态环境,为马堡村申请山坡地退耕还林600亩,对村内空地进行规划,引入四季常绿植物,带领全村百姓栽植松树2000多棵,并进行围网保护,沿入村公路两侧植树30亩近万株,村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打造美丽新农村

  朔州中院包村伊始,就在调研中发现,马堡村地质结构特殊,土地含水性较差,打井困难,村民吃水需到2.5公里以外的水井打水,村内小路狭窄,房屋低矮、破旧,有不少是危房,村内没有公共厕所,环境脏乱差,距县城较远,村民们洗澡不方便,卫生条件亟待改善。朔州中院坚持以点带面,下大力气建设基础设施,多方协调、数次征求专家意见,启动饮水改造工程,打饮水井一眼,解决了村民吃水困难;整修乡村公路,施工建设村内道路1.5公里,为30余户村民铺设通户路,实现了户户通;加大异地搬迁、危房改造力度,异地搬迁6户8人,危房改造47户,解决了群众住房安全问题;建起生态门楼,整治村容环境,规范垃圾管理,修建了两座公共卫生间、一个澡堂,久居山村的老农民,破天荒在家门口洗上了热水澡。

  大力发展生态种植

  马堡村位于右玉县北部,海拔1500米,气温低、无霜期短、土地贫瘠,农作物产量较低,以种植胡麻、土豆、燕麦、豆类等小杂粮为主小杂粮为主。当地小杂粮属于绿色、无公害食品,马堡村隶属的李达窑乡被省政府确定为小杂粮种植“一乡一品”基地乡,生产的莜面、荞面、豆面品质好、营养价值高,享誉省内外。朔州中院院领导与扶贫工作队在深入调研、走访基础上,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明确了产业化生态种植的发展路径。积极提供技术支持,开展技能培训,以农业机械化替代“人力”、“牛耕”,为村集体拖拉机配套了犁、旋耕机、合墒器各一台,为村民购置农机具96台,为每两户村民购置一台切草机或淀粉加工机,为每户村民购置铁锹、生产用小平车,减轻了村民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产品附加值,发展小杂粮加工产业,建起一座小杂粮加工厂,购进六台小杂粮加工机械,使村里的九种优质小杂粮成功包装上市,销售收入达7万元,实现产业扶贫人员人均增收2000元目标,生态农业生产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全面推开生态养殖

  右玉羊具有肉质鲜嫩、肥瘦相间、肥而不腻、食之爽口的特点,营养价值高于同类产品,各种微量元素含量可观,特别是钾、镁、锌元素含量较其它羊肉含量都要高。2010年,农业部批准对“右玉羊肉”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朔州中院充分发挥右玉当地特色,将生态养殖业作为马堡村产业扶贫重点项目,多方协调为产业发展人员争取到42头牛,2017年成立东团山养殖合作社,2019年成立星火养殖合作社,2020年扶持了一户养猪专业户,目前马堡村猪存栏八十头、牛存栏近百头、羊存栏八百余只,形成规模化养殖。为了提升生态养殖的科学性,2019年,在朔州中院党组的大力支持下,扶贫工作队聘请专家开展了为期12天的专题培训,全体村民参加培训。2020年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庆典期间,村中五谷飘香、猪羊肥、牛儿壮,一派生机盎然的农家丰收景象。

  节能领跑科技助力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三篇光辉文献”精神,大力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利用,积极落实节能措施、开展创建行动、加强宣传教育,助推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初步开展了循环经济的一些尝试,退耕还林还草,购买了切草机、饲料粉碎机,将农作物秸秆用以发展生态养殖,牛、羊粪便用以发展绿色农业。改善村居环境,家家户户都拥有一盏太阳能院落照明灯,安装、维修太阳能路灯33套,安装太阳能发电板14片,马堡村的夜晚告别了黑灯瞎火的时代。

  生态扶贫+法治扶贫,1+1>2

  朔州中院在找准扶贫工作思路的同时,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在生态扶贫基础上,做好法治扶贫工作,达到1+1>2的效果。法治扶贫工作重点做到“三个到位”。一是解纷到位。在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中,畅通立案渠道,做好“诉非衔接”,拓宽社会力量参与纠纷解决渠道。依法妥善处理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土地承包等涉贫困户案件,指导完成土地流转400亩,保障扶贫攻坚工作顺利实施。二是服务到位,坚持深入基层调研,到村到户到人了解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司法需求,加强分析研判,强化司法应对。三是普法到位,发挥法科人才资源优势。在土地确权期间,多次入户开展宣传工作,推进土地确权如期完成。利用农闲时节抽调审判骨干深入田间地头、农家炕头给当地村民解答法律问题、开展法治宣传,重点宣讲宪法、民法典、婚姻家庭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发放各类宣传单、普法手册5000余份,开展专题讲座12期。工作队主动介入化解各类纠纷50余件,做到了零案件、零事故、零上访,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马堡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无讼村”。

  扶贫“扶智”思路先行

  强化学习,提升生态文明理念,以党员队伍作为宣传、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骨干力量,定期开展学习培训。工作队每月召开一次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大会,通报工作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征求两委班子和党员对扶贫工作队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对两委班子和全村党员提出要求,发挥表率作用带头脱贫,做好群众工作。组织村民认真学习、积极贯彻中央、省、市、县委关于生态文明的相关路线、方针、政策,大力弘扬右玉精神。在推进法治扶贫、送法下乡的同时,积极将生态文明理念送到田间地头、农家炕头。打造能力提升场所,修缮了村委会,建起了文化大院,村级活动场所面积扩建至330平米,配备了视频会议系统、办公桌、会议桌、图书等。坚持“扶智”“扶志”贯穿始终,多措并举引进新鲜资讯,为村里安装了广播系统,接通了互联网,鼓励引导村民提升主动脱贫、绿色发展的意识、能力和水平。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马堡村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产业发展欣欣向荣,人均收入大幅提升,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和党员带头作用明显增强,马堡村由一个后进村转变为先进村。三年来,在院党组的支持下,在工作队的努力下,马堡村累计实施了六十余个扶贫项目,人均收入从2016年的2800元,到2017年的5100元、2018年的6300元、2019年的8200元、产业贫困人员人均收入达一万元。2017年、2019年,扶贫工作队被右玉县委、县政府表彰为“脱贫攻坚先进驻村工作队”,2018年,市中院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扶贫办表彰为“全省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模范单位”,2018年,市中院驻马堡村第一书记张玉成同志被朔州市委表彰为“全市优秀农村第一书记”,2020年,张玉成同志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扶贫开发办公室授予“山西省农村模范第一书记”称号。2019年,马堡村被朔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文明村”,成为李达窑乡第一个市级“文明村”。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