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松沟村去穷根

来源:朔州日报 作者:刘淑花 发布时间:2020-09-16 15:38 0

  “我院子里这30多平方米的羊圈是工作队给盖的,这羊最初也是工作队给发的,两个孩子上学的教育帮扶金也是工作队给办的……”说起驻村扶贫工作队,平鲁区下水头乡大松沟村的贫困户朱占全就激动的眼里泛泪花,“我老婆脑子有病,干不了活。要不是工作队的帮助,我哪能去了穷根过上今天的好日子?孩子们哪能上了学?”

  下水头乡大松沟村位于平鲁区西北方向。常驻村民基本为60岁以上老弱病残、失能半失能留守人员。村民多以零散养殖和杂粮种植为生计,广种薄收,具有老年人比例高,在村人口比例低,贫困人口多等特征,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地处山区,气候属于干早半干早,土壤肥沃,昼夜温差明显,是一个典型的高寒山区农业村。市委政研室开展帮扶以来,按照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结合贫困村实际,着重从产业发展、教育帮扶、医疗救助等方面对症下药,聚焦用力,打基础、谋长远、补短板,同时注重激发贫困人口脱贫积极性、主动性,强化社会保障针对性、实效性,脱贫帮扶工作务实、过程扎实。

  强化基础建设。驻村以来,市委政研室工作队经过入户走访征询村民意见,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议,在村内打深机井一眼,满足了全村人畜安全用水,提高了产业发展支撑能力。并积极与水利部门沟通,为大松沟村在深机井配套变压器等,进一步保障了村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同时,投资1万多元进行了村内主要田间道路整修,为村民机械化种植、收割、运输提供了可能与便利。

  发展种养殖业。工作队全力鼓励支持村民发展养殖业,为每户在村贫困户修建了30多平方米羊舍一处,并发放能繁母羊和种羊,特别是鼓励引导贫困户曹翠萍增加能繁母羊存栏量20多只。而土豆是村民的主要种植作物,技术成熟、效益较高,村民们也有扩大规模的意愿,对此,工作队鼓励支持村民规模连片种植土豆,并积极协调资金,为村里购买了1.7米宽土豆收获机一台,用于村民收获土豆,增收效果明显。特别是工作队积极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种植结构,依托政府的优惠政策导向,探索牧草规模化种植,引进忠生农牧合作社入驻村里,推动合作社发挥自身300头肉驴、100多亩苜蓿种植基地资源优势,以合作社租种村民土地给予租金收益和劳动务工收益,试种苜蓿约100多亩,带动农民增收;并协调朔州职业技术学院丁建安教授合作共同申报粮草轮作技术与粮——草——畜配置模式科研项目。

  拓展致富门路。工作队全力支持村民发展小杂粮加工,协同平鲁区公路段投资5万元,为该村新建磨面坊一处,配备土豆粉机、碾米机、磨面机、打料机各一台。计划以村集体名义承包给有发展小杂粮加工意愿的农户,优先在村贫困户,增加农户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还鼓励支持贫困户发挥自身技能特长,发展个体产业。2017年,协调帮助贫困户王勇贷款5万元,经办起个人屠宰场一处,实现了通过自身辛勤劳动脱贫致富。2018年,帮助贫困户王勇办理商业贷款,扩大了个人屠宰场规模。协调贫困户朱占全、方冈、何林参加造林扶贫合作社,通过造林务工有效增加收入。为贫困户王绍番、张普、曹翠萍3户贫困户争取到发电量3.18kv光伏扶贫项目,已并网正常运行。

  提升服务水平。对符合农村低保标准的贫困人口应保尽保,60岁以上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贫困人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重大疾病享受大病保险或医疗救助;推动村级卫生室达标,乡村医生周一、周三在村卫生室坐诊,为村民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宣传重大疾病住院大额医疗费用补偿政策,2019年采取财政出资的方式,为保障脱贫人口和处于贫困边缘的低收入非贫困人口不返贫致贫,为村民设立脱贫(防贫)保障险政策。加强教育保障,适龄儿童学前入园和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全区平均水平。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