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产业带动 家门口挣钱 ——应县陶瓷企业助力农民脱贫致富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马占富 李凡 发布时间:2020-06-03 15:37 0

应县陶瓷业的发展壮大,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平台。3月初,该县21家陶瓷企业32条生产线,百分之百实现复工复产,1.5万多名农民工全员到岗,所有陶瓷企业又焕发出勃勃生机。5月15日,记者深入该县进行了采访。

应县南部山区蕴含大量的石英、长石,加之周边地区高岭土、生熟砂石资源丰富,发展陶瓷业条件得天独厚。陶瓷产业是应县的支柱产业,更重要的是成为了当地农民就业脱贫的致富宝地。全县有陶瓷企业21家,生产线32条,生产日用瓷10亿件。其中日用瓷生产企业18家,建筑瓷企业2家,工艺美术瓷生产企业1家,形成以日用瓷为骨干,建筑瓷、工艺美术瓷三大类50个系列上千个品种。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亿元。

应县工信局党组书记刘喜春告诉记者:“应县陶瓷瓷质细腻通透、器形美观典雅、釉面润泽光亮、花色多姿多彩,不仅国内销售通畅,而且打入了国际市场,出口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十几个国家。2019年,日用瓷年出口2.4亿件,年创汇人民币1.1亿元。”

陶瓷厂周边乡镇,有1.5万余名劳动力在陶瓷企业打工,工人每月最多能挣到9000元,最少每月挣到2500元。有40%的人买了小汽车,有30%的人在城里买了楼房。

“我家4口人,儿子和女儿都在上学,我在天美陶瓷厂当车间主任,月薪7500元,妻子袁建花在东进陶瓷厂当修坯工,月薪4500元,每月全家收入1.2万元,我买了小汽车,在城里买了楼房。”南河种镇段寨村村民段国义高兴地告诉记者。南河种镇段寨村是一个有1500多口人的村庄,全村有5000多亩耕地,但全部是下湿盐碱地,亩产粮食不到一二百斤。2000年,这里被规划成工业园区,先后有十几家陶瓷厂在该村安家落户。全村300多名劳动力,80%在陶瓷厂打工挣钱。经过辛勤劳动,全村群众脱了贫致了富。

自称“双职工”的海潮浪,是义井乡范店村村民,今年52岁,原来在村里种地,每年有吃的没花的,家里4口人,日子过得很拮据。2011年,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到正东陶瓷厂打工,结果到年底一算账,挣了3.1万元,比种地收入增加了3倍。2012年,他妻子杜银娥也到该厂打工,2015年,他们在县城买了一套楼房。“活了多半辈子,我们总算有了自己的房子。”海潮浪说。现在海潮浪全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他和妻子俩人每月挣9000元,上下班开小汽车,生活过得比蜜还甜。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