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民网】朔州:奮勇爭先 項目建設按下“快進鍵”
朔州市綠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處理20萬噸粉煤灰等11個項目開工,山西省綠保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年加工煤矸石100萬噸綜合利用項目等13個項目簽約,項目涵蓋新能源、固廢綜合利用、高端陶瓷等領域……新起點承載新希望,新氣象開啟新征程,朔州市鉚足干勁,全力以赴抓項目,推動項目建設加速跑。
緊盯項目,抓好項目,朔州市開啟招商“倍速”模式,各開發區加大“走出去”精准招商步伐,新能源、固廢綜合利用、高端陶瓷等項目紛紛落地。在日前舉行的“三個一批”活動中,該市“簽約一批”項目13個,簽約投資額27.13億元﹔“開工一批”項目11個,計劃投資13.87億元﹔“投產一批”項目9個,總投資41.14億元,預計年產值達到3.82億元。
開局就是起步,起步就是爭先。朔州市以更大力度推動項目建設轉型升級,通過積極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進一步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重點圍繞新材料、高端陶瓷、現代煤化工、先進裝備制造、生物醫藥、低碳硅芯、綠色食品深加工等主導產業,梯度培育“鏈主+鏈核+專精特新”企業,加快重點產業補鏈延鏈升鏈建鏈,形成集鏈成群、聚群成勢規模效應。
今年,朔州市各開發區共謀劃實施項目216個,總投資1372.72億元,年度計劃投資230.44億元。該市加強運行調度,堅持目標導向,對照年度目標,強化指標分析任務分解,按照時間節點完成目標任務。同時加強跟蹤對接分析研判,不斷挖增量、優存量、補短板,對症施策,確保經濟平穩運行。朔州市商務局局長張麗娜表示:“我們將深入推進‘政府+鏈主+園區’招商,持續滾動開展朔州市開發區提升產業鏈發展新質生產力精准招商對接會,依托豐富的綠電資源,以工業類開發區為載體,充分利用綠電鼓勵政策,將綠電資源優勢精准轉化為招商優勢。”
2月15日,在朔州市平魯經濟技術開發區,三一硅能項目負責人馬新成告訴記者:“我們正在積極推進二期10GW光伏全產業項目,項目投產后,全年可生產硅棒1.1萬根,生產硅片3.75億片,生產光伏組件300萬千瓦,在未來三到五年將成為引領平魯轉型發展的龍頭企業。”在應縣經濟技術開發區,記者了解到,合肥眾禾動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產5GWh鈉鋰電池建設項目也准備開工建設,項目佔地130畝,計劃投資15億元,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可實現年銷售約25億元,解決就業600余人,具有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2.【人民日报】煤渣渣变成香饽饽
核心阅读
推动固废生电,探索绿色转型路径;生产多种产品,形成4大产业集群;攻关关键技术,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作为典型煤电大市,山西朔州充分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等固废资源,固废综合利用率由“十二五”末的不足40%提高到73%。
山西朔州是典型煤电大市,连续4年原煤产量超过2亿吨、发电620亿千瓦时以上。随之而来的,是每年产生煤矸石3300多万吨、粉煤灰1000多万吨。一座座矸石“山”,倒逼朔州持续探索固废综合利用的绿色转型之路。
利用固废资源
实现就近发电
朔州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巨型矿坑里机器轰鸣,电铲挥舞巨臂,厚厚的煤层瞬间剥离,被传送带运输到附近的洗煤厂。洗煤厂内,分选设备将煤与矸石分离,洗选好的煤炭被运往各地,分离出来的煤矸石则被运至废料场,聚成如山的矸石堆。
这些煤矸石又将去向何处?
记者在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工业广场西侧的平朔煤矸石电厂找到了答案。巨大的汽轮发电机组正在运行,传出阵阵轰鸣声。发电机组吃进的“原料”并非原煤,而是在原煤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的煤矸石。
几百米外,洗煤厂的煤矸石顺着皮带被运送入炉,燃烧后产生热能,经过汽轮发电机组转化为清洁电能,源源不断地向平朔矿区供热。工作人员介绍,煤矸石的发热量较低,不符合生产生活用煤热值标准,过去直接当作废物进行处理。现在,电厂把煤矸石和中煤混合,达到发电热量要求。
“目前,26台低热值煤电机组已经完成改造,实现污染物超低排放、生产废水‘零排放’,每年减排粉尘约1万吨、二氧化硫约2.2万吨、氮氧化物约2万吨。”平朔煤矸石电厂副总经理王鹏程介绍。
朔州充分利用煤矸石和粉煤灰的固废资源,就近选择煤电厂较为集中的区域布局产业、进行消纳。目前,当地年均消纳煤矸石2100多万吨、粉煤灰1000多万吨、脱硫石膏130多万吨,固废综合利用率由“十二五”末的不足40%提高到73%。
促进综合利用
打造产业集群
除了用来发电,煤矸石还有什么用处?
山西晋豫融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煤矸石被精细粉碎后,混合加入莫来石粉、氧化铝与蓝晶石等多种矿物“味精”,再由机器压制成一块块方正的莫来石毛坯。满载着毛坯的一辆辆窑车,缓缓驶入焙烧窑炉。48小时后,当窑车驶出窑尾,煤矸石已经变成了高档建筑材料莫来石。据介绍,莫来石产品广泛应用于陶瓷、冶金、铸造、电子等行业,不但市场价值较高,而且供不应求。
“这种莫来石中,煤矸石占比达70%,消化煤矸石的效果比较显著。”山西晋豫融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厂长、副总经理杨志平介绍,“每年每条生产线可生产5万吨莫来石,消耗煤矸石10万吨。”
在山西晋坤矿产品股份有限公司的重点实验室,煤矸石也实现了“变身”。经过磨矿、制浆、分级等多道工序,煤矸石进入煅烧回转窑高温加热,内部晶体受热发生物理变化,结构重新排列,从而产出催化剂、颜料、填料等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
在这里,煤矸石还被做成塑料、橡胶、电线电缆、涂料、油墨、化妆品、杀虫剂等多个领域产品的填充剂和延展剂,煤渣渣变成香饽饽。
废物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朔州围绕煤矸石堆,建成朔州神电固废综合利用工业园、怀仁宏力再生综合利用工业园、平鲁北坪循环经济园等特色固废园区;投产煤矸石综合利用企业86家、粉煤灰综合利用企业73家、脱硫石膏综合利用企业11家;由煤矸石“变身”的产品拓展到7大领域200多个品种,形成煤矸石发电、煤矸石制材、粉煤灰综合利用和脱硫石膏综合利用4大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集群。
攻克关键技术
破解堵点难点
怀仁市毛皂镇柳东营村800余亩重盐碱地里,玉米、西瓜等作物长势正好。在朔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畅吉庆教授团队研发的相关专利技术支持下,煤矸石被用在盐碱地修复过程中。“加上关键性的激活剂、调节剂和中间体等材料,修复后的盐碱地能达到相关土壤标准,可以种植农作物。目前正在试验阶段,玉米出苗率可达100%!”畅吉庆介绍。
朔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自2021年成立以来,以技术引领废弃物资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科技人才市场化,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成为当地以技术研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据介绍,朔州已与国内16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联系合作关系,重点打造提升晋北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研发中心、晋坤矿产品技术中心、中煤平朔技术中心、怀仁宏力再生技术中心等研发创新平台。
“攻克关键技术,破解产业发展的难点和堵点,才能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接下来,我们将吸引石油企业落户平鲁区,逐步建成石油催化剂全产业链,预计每年产值可达20亿元。”山西晋坤矿产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亚军说。
技术为本,持续创新。朔州积极发展固废综合利用产业,探索“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新产品”的绿色发展路径,逐渐形成了园区化、规模化、集约化、多元化的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雏形。“未来,朔州将以这些科研院所、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为依托,探索建立多模式产业创新联盟,开展固废综合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广应用。”朔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解丽文说。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3.【人民网】【高質量發展調研行】輸出更加澎湃的“晉能量”
2月15日,±800千伏特高壓雁門關換流站,6台巨型換流變壓器轟鳴不息,5100個數據點位在智能大屏上耀如星河。站長時偉光指著監控系統向記者介紹:“這裡顯示每天約1.5億千瓦時電能跨越六省,點亮長三角萬家燈火。其中,綠電外送比例也逐年攀升。”
立足資源稟賦優勢和增強能源安全保障能力,近年來,我省以通道為筆、市場為墨,加快推進跨省跨區輸電通道和電力外送基地建設,特別是發揮在推進全國能源革命中的示范引領作用,堅持以清潔能源為增量主體、以靈活調節為重要依托,大力提升綠電外送能力。2024年,我省省間交易電量達647.8億千瓦時,其中綠電外送74.59億千瓦時,綠電外送規模全國第一。
打造“電力高速” 強化外送支撐
2月10日,在朔州市山陰縣,國網山西超高壓輸電公司青年突擊隊隊員續天昊迎著寒風,對±800千伏雁門關—淮安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開展防異物隱患排查,確保安全運行。這條1119公裡的“電力高速”,正以每秒120萬千瓦時的輸送能力,將我省清潔電力送往江蘇。
如同輸煤需要暢通的高速公路一樣,輸電也需配套承載大容量、大功率的電網通道。如今,我省已經形成“三交一直”特高壓與14回500千伏外送通道交織的“能源立交橋”,外送能力達3162萬千瓦,連接華北、華東、華中三大區域,是國家跨區“西電東送”“北電南送”和特高壓“三交四直”輸電通道匯集點。2024年,我省通過這些通道向全國23個省份送電,高峰期外送電力佔全省發電裝機的36%。
“相當於每天有40列萬噸煤轉化為電流跨越山河。”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發展部相關負責人指著能源地圖講解,蜘蛛網般的銀色線路在太行、呂梁山脈間穿梭,形成西電東送、北電南供的立體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6月,山西壽陽明泰電廠、西上庄電廠點對網500千伏送出工程投運,標志著華北電網“西電東送”通道調整系列工程全面落地。新增的814公裡線路與600萬千伏安變電容量,讓山西電網外送能力躍升至3162萬千瓦。
更令人期待的是,今年3月即將開工1000千伏大同—懷來—天津南特高壓工程。屆時,山西電網的外送格局將升級為“四交一直”,向著更加高效、智能、綠色、可靠的方向穩步邁進。
這條770公裡的“空中巨龍”,每年將輸送270億千瓦時清潔能源進京。其中,60%來自風電、光伏與儲能“打捆”項目,形成“風光火儲”一體化電源矩陣。
激發市場活力 用足走廊通道
“電力外送通道就好比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建起來了,怎麼能有效利用起來,讓高速上的車流更多,實現效益更大化,這就是電力調度跟交易中心要做的工作。”山西電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宏杰形象比喻道。
作為全國首個省級電力現貨市場,目前,山西建立了“省間+省內”有效協同、“中長期+現貨+輔助服務”有機融合、“批發+零售”有序銜接、“綠電+綠証”協同發展的完整電力市場體系,成為連續運營時間最長、市場品種最全、交易活躍度最高的省級電力市場。
1月25日,在山西電力交易中心大屏上,實時跳動的電量數據印証著市場的澎湃活力。當天,山西電力市場2025年2—7月連續電力交易正式開市,這是全國首次開展中長期多月連續撮合交易,標志著山西省電力市場化建設更進一步。“高頻次撮合交易能發現真實價格信號,讓資源配置更高效。”山西電力交易中心交易處處長弓建華表示。
交易採用現行成熟的滾動撮合交易方式,市場主體可在每月前5個工作日對未來6個月的電量分時段進行交易,根據自身需求自由選擇交易方向,按照價格優先、時間優先的方式滾動成交。
現貨市場則似“風向標”,以價格信號引導發電企業頂峰保供、用戶削峰填谷,山西成為全國首個正式運行的省級電力現貨市場,新能源與用戶側“報量報價”參與,實現電力資源高效配置。自2021年4月1日啟動不間斷運行以來,累計交易電量達10581億千瓦時,突破1萬億千瓦時。
2024年10月23日,山西新能源出力突破2300萬千瓦,現貨電價一度歸零。依托省間交易平台,84萬千瓦時風電以0.17元/千瓦時價格送抵吉林。“如果沒有省間現貨交易這個平台,我們省內的市場主體包括新能源可能在低谷時段將會以零元的價格出售,沒有競價和踴躍去參與的積極性。”國網山西電力調控中心張超感慨道。
市場機制激活一池春水。在市場化改革優化電力資源配置的建設中,我省經過反復探索與實踐,通過“省間+省內”電力現貨市場的靈活交易,以電價信號為支點,助力我省新能源加快外送。
積極破題創新 激蕩綠色強音
2024年,我省新能源外送電量同比猛增76.6%。綠証交易量突破131.7萬張,晉蘇、晉滬、晉京簽訂三年綠電協議。綠電,成為山西遞給外界的綠色名片。
“過去煤走地上,如今電行空中。”省能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省把優先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作為重要指向,全面推進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大規模開發和高質量發展,優化集中式風電光伏項目布局和保障性並網指標配置工作,統籌風光資源開發和國土空間約束,加快建設一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全省綠電發展勢頭迅猛、成效顯著。
2月5日,朔州平魯虎頭山,50萬千瓦風電場傲立蒼穹,一排排葉片隨風轉動,發出低沉的轟鳴聲。曾經,這裡大風常常帶來沙塵暴,被稱為“風害”,然而隨著風電產業的興起,呼嘯北風轉化為汩汩綠電,在500千伏明海湖變電站與火電、儲能“打捆”后,通過雁淮直流特高壓線路直送長三角,讓“風害”變成了“風利”。
在全省各地,發展綠電也成為推動轉型的關鍵驅動力。各級政府和眾多產業主體從拓展綠色能源、重塑產業形態等多方面出發,促進綠電相關產業蓬勃興起,在能源革命賽道上跑出加速度,為全國綠色能源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晉電“含綠量”的提升,讓“風光無限”成為能源輸出的重要支撐。
山河為証,征途如虹。從雁門關換流站的智能運維,到電力市場的指尖交易﹔從特高壓“巨龍”跨越太行呂梁,到綠電點亮江南夜色,山西正以“趕考”之姿破題能源革命。一條條“綠電走廊”不僅承載著保供使命,更激蕩著綠色發展的時代強音。
“未來,山西將建成‘四交一直’特高壓網架,外送能力突破3600萬千瓦,綠電外送能力也將同步提升。”國網山西電力董事長王政濤展望。
鐵塔佇立、銀線延伸,綠電外送“朋友圈”的持續擴大,必將為提升國家綠色低碳發展水平不斷輸出更加澎湃的“晉能量”。(記者杜鵑、通訊員趙亞男)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4.【CCTV17.中国三农报道】山西朔州:有机基质种黄瓜 亩产可达3万斤
摘要:眼下正值早春茬瓜菜定植的黄金时期,山西朔州的老乡这几天正忙着栽黄瓜苗。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5.【CCTV13.新闻直播间】山西朔州:男孩被卡防护栏 众人合力救援
摘要:近日,在山西朔州一居民小区里,一名6岁男孩被卡在二楼窗子的防护栏,有居民发现之后爬上二楼,踩在防护栏上,众人合力进行救援。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6.【山西日报客户端】彭雁主持召开朔州市党外人士情况通报会
山西日报客户端综合报道 受市委委托,近日,朔州市委统战部组织召开全市党外人士情况通报会,通报市委七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24年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以及市法检两院工作情况。朔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彭雁主持会议并讲话。
彭雁表示,朔州市统一战线成员要坚定政治立场,切实将市委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不断夯实团结奋进之基。要明确工作职责,主动围绕市委决策部署,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建言献策,勇于担起服务大局之任。要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大力倡导务实清廉之风,共同巩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各民主党派市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市工商联主席,部分无党派人士代表,以及朔州市知联会、市新联会有关人员参加。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7.【山西日报】【重大项目建设年·护航优服攻坚提效】朔州:奋勇争先 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
本报讯(记者马占富)朔州市绿净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处理20万吨粉煤灰等11个项目开工,山西省绿保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年加工煤矸石100万吨综合利用项目等13个项目签约,项目涵盖新能源、固废综合利用、高端陶瓷等领域……新起点承载新希望,新气象开启新征程,朔州市铆足干劲,全力以赴抓项目,推动项目建设加速跑。
紧盯项目,抓好项目,朔州市开启招商“倍速”模式,各开发区加大“走出去”精准招商步伐,新能源、固废综合利用、高端陶瓷等项目纷纷落地。在日前举行的“三个一批”活动中,该市“签约一批”项目13个,签约投资额27.13亿元;“开工一批”项目11个,计划投资13.87亿元;“投产一批”项目9个,总投资41.14亿元,预计年产值达到3.82亿元。
开局就是起步,起步就是争先。朔州市以更大力度推动项目建设转型升级,通过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进一步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围绕新材料、高端陶瓷、现代煤化工、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低碳硅芯、绿色食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梯度培育“链主+链核+专精特新”企业,加快重点产业补链延链升链建链,形成集链成群、聚群成势规模效应。
今年,朔州市各开发区共谋划实施项目216个,总投资1372.7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30.44亿元。该市加强运行调度,坚持目标导向,对照年度目标,强化指标分析任务分解,按照时间节点完成目标任务。同时加强跟踪对接分析研判,不断挖增量、优存量、补短板,对症施策,确保经济平稳运行。朔州市商务局局长张丽娜表示:“我们将深入推进‘政府+链主+园区’招商,持续滚动开展朔州市开发区提升产业链发展新质生产力精准招商对接会,依托丰富的绿电资源,以工业类开发区为载体,充分利用绿电鼓励政策,将绿电资源优势精准转化为招商优势。”
2月15日,在朔州市平鲁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一硅能项目负责人马新成告诉记者:“我们正在积极推进二期10GW光伏全产业项目,项目投产后,全年可生产硅棒1.1万根,生产硅片3.75亿片,生产光伏组件300万千瓦,在未来三到五年将成为引领平鲁转型发展的龙头企业。”在应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记者了解到,合肥众禾动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GWh钠锂电池建设项目也准备开工建设,项目占地130亩,计划投资15亿元,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约25亿元,解决就业600余人,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8.【山西日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输出更加澎湃的“晋能量”
2月15日,±800千伏特高压雁门关换流站,6台巨型换流变压器轰鸣不息,5100个数据点位在智能大屏上耀如星河。站长时伟光指着监控系统向记者介绍:“这里显示每天约1.5亿千瓦时电能跨越六省,点亮长三角万家灯火。其中,绿电外送比例也逐年攀升。”
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和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近年来,我省以通道为笔、市场为墨,加快推进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和电力外送基地建设,特别是发挥在推进全国能源革命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坚持以清洁能源为增量主体、以灵活调节为重要依托,大力提升绿电外送能力。2024年,我省省间交易电量达647.8亿千瓦时,其中绿电外送74.59亿千瓦时,绿电外送规模全国第一。
打造“电力高速” 强化外送支撑
2月10日,在朔州市山阴县,国网山西超高压输电公司青年突击队队员续天昊迎着寒风,对±800千伏雁门关—淮安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开展防异物隐患排查,确保安全运行。这条1119公里的“电力高速”,正以每秒120万千瓦时的输送能力,将我省清洁电力送往江苏。
如同输煤需要畅通的高速公路一样,输电也需配套承载大容量、大功率的电网通道。如今,我省已经形成“三交一直”特高压与14回500千伏外送通道交织的“能源立交桥”,外送能力达3162万千瓦,连接华北、华东、华中三大区域,是国家跨区“西电东送”“北电南送”和特高压“三交四直”输电通道汇集点。2024年,我省通过这些通道向全国23个省份送电,高峰期外送电力占全省发电装机的36%。
“相当于每天有40列万吨煤转化为电流跨越山河。”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发展部相关负责人指着能源地图讲解,蜘蛛网般的银色线路在太行、吕梁山脉间穿梭,形成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的立体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6月,山西寿阳明泰电厂、西上庄电厂点对网500千伏送出工程投运,标志着华北电网“西电东送”通道调整系列工程全面落地。新增的814公里线路与600万千伏安变电容量,让山西电网外送能力跃升至3162万千瓦。
更令人期待的是,今年3月即将开工1000千伏大同—怀来—天津南特高压工程。届时,山西电网的外送格局将升级为“四交一直”,向着更加高效、智能、绿色、可靠的方向稳步迈进。
这条770公里的“空中巨龙”,每年将输送270亿千瓦时清洁能源进京。其中,60%来自风电、光伏与储能“打捆”项目,形成“风光火储”一体化电源矩阵。
激发市场活力 用足走廊通道
“电力外送通道就好比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建起来了,怎么能有效利用起来,让高速上的车流更多,实现效益更大化,这就是电力调度跟交易中心要做的工作。”山西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宏杰形象比喻道。
作为全国首个省级电力现货市场,目前,山西建立了“省间+省内”有效协同、“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有机融合、“批发+零售”有序衔接、“绿电+绿证”协同发展的完整电力市场体系,成为连续运营时间最长、市场品种最全、交易活跃度最高的省级电力市场。
1月25日,在山西电力交易中心大屏上,实时跳动的电量数据印证着市场的澎湃活力。当天,山西电力市场2025年2—7月连续电力交易正式开市,这是全国首次开展中长期多月连续撮合交易,标志着山西省电力市场化建设更进一步。“高频次撮合交易能发现真实价格信号,让资源配置更高效。”山西电力交易中心交易处处长弓建华表示。
交易采用现行成熟的滚动撮合交易方式,市场主体可在每月前5个工作日对未来6个月的电量分时段进行交易,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交易方向,按照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方式滚动成交。
现货市场则似“风向标”,以价格信号引导发电企业顶峰保供、用户削峰填谷,山西成为全国首个正式运行的省级电力现货市场,新能源与用户侧“报量报价”参与,实现电力资源高效配置。自2021年4月1日启动不间断运行以来,累计交易电量达10581亿千瓦时,突破1万亿千瓦时。
2024年10月23日,山西新能源出力突破2300万千瓦,现货电价一度归零。依托省间交易平台,84万千瓦时风电以0.17元/千瓦时价格送抵吉林。“如果没有省间现货交易这个平台,我们省内的市场主体包括新能源可能在低谷时段将会以零元的价格出售,没有竞价和踊跃去参与的积极性。”国网山西电力调控中心张超感慨道。
市场机制激活一池春水。在市场化改革优化电力资源配置的建设中,我省经过反复探索与实践,通过“省间+省内”电力现货市场的灵活交易,以电价信号为支点,助力我省新能源加快外送。
积极破题创新 激荡绿色强音
2024年,我省新能源外送电量同比猛增76.6%。绿证交易量突破131.7万张,晋苏、晋沪、晋京签订三年绿电协议。绿电,成为山西递给外界的绿色名片。
“过去煤走地上,如今电行空中。”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省把优先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作为重要指向,全面推进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优化集中式风电光伏项目布局和保障性并网指标配置工作,统筹风光资源开发和国土空间约束,加快建设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全省绿电发展势头迅猛、成效显著。
2月5日,朔州平鲁虎头山,50万千瓦风电场傲立苍穹,一排排叶片随风转动,发出低沉的轰鸣声。曾经,这里大风常常带来沙尘暴,被称为“风害”,然而随着风电产业的兴起,呼啸北风转化为汩汩绿电,在500千伏明海湖变电站与火电、储能“打捆”后,通过雁淮直流特高压线路直送长三角,让“风害”变成了“风利”。
在全省各地,发展绿电也成为推动转型的关键驱动力。各级政府和众多产业主体从拓展绿色能源、重塑产业形态等多方面出发,促进绿电相关产业蓬勃兴起,在能源革命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为全国绿色能源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晋电“含绿量”的提升,让“风光无限”成为能源输出的重要支撑。
山河为证,征途如虹。从雁门关换流站的智能运维,到电力市场的指尖交易;从特高压“巨龙”跨越太行吕梁,到绿电点亮江南夜色,山西正以“赶考”之姿破题能源革命。一条条“绿电走廊”不仅承载着保供使命,更激荡着绿色发展的时代强音。
“未来,山西将建成‘四交一直’特高压网架,外送能力突破3600万千瓦,绿电外送能力也将同步提升。”国网山西电力董事长王政涛展望。
铁塔伫立、银线延伸,绿电外送“朋友圈”的持续扩大,必将为提升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不断输出更加澎湃的“晋能量”。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9.【山西日报】【我在新闻现场】“安全这根弦要时刻绷紧”
2月17日一大早,晋能控股朔州公司莲盛煤矿生产技术部的蔚鹏照例穿戴好入井装备,深入井下开启了一天的工作。
“顶板管理作为生产技术部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需要根据井下顶板活动的变化情况及时变更支护方式,确保支护强度。因此要时刻警惕、常抓不懈。”刚下井的蔚鹏就立刻忙碌起来。他认真观察巷道顶板离层情况,填写记录牌板,梳理当班工作任务,并叮嘱其他职工安全注意事项:“安全这根弦要时刻绷紧,大家一定要时刻警醒自己,不要麻痹大意,安全永远第一……”
每次下井,蔚鹏都要仔细观察液压支架初撑力、上下端头支护、悬板面积、顶板离层仪压力变化等情况,随时排查安全隐患。升井后还要核实储量,编制储量年报,根据年报制订采掘计划。现在莲盛煤矿正在推进产能核增工作,蔚鹏还要编制未来三年的衔接规划,时间紧、任务重,工作一刻也不停歇。
目前,晋能控股朔州公司莲盛煤矿井下9106-1工作面切眼贯通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切眼能否顺利贯通,代表是否能够形成工作面,直接影响2025年生产的有序衔接。为了切眼贯通工作顺利推进,蔚鹏作为生产技术部骨干,主动担起了重担,一张图纸一张图纸比照,一个数据一个数据计算,精准确定巷道坡度、标高和方向等,并与施工队组及时核对掘进数据,反复计算校核,为贯通工作提供数据保障。
“我们当前最重要的是把握工序细节,细化工程质量,最终安全、高效、精准完成9106-1工作面切眼贯通任务,为2025年生产衔接打好基础。”上井后,蔚鹏在比照图纸的空隙向记者介绍,“除了日常工作以外,还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在技术管理上大胆创新,狠抓生产技术、工艺流程,不断优化开采方案,提高生产效率,保证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长期扎根一线,业绩突出,蔚鹏在2024年度被晋能控股朔州公司评为劳动模范。“获得这一殊荣,对我来说,既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也是对我过去工作的一种极大肯定,更是对未来的一种鞭策和激励。我将把这份荣誉转化为动力,不断提升自我,为公司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蔚鹏言语中透着坚定。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10.【山西日报】【强实干 抓落实】朔州金华实业全力跑好开局“第一棒”
本报讯2月16日下午,走进朔州金华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热火朝天的生产画面。一台台生产设备满负荷运转,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在工位上忙碌着。在维修车间,工人们正在对矿用液压支架进行修复作业,这是企业开年接到的首批订单。工人们正在“上紧发条”赶订单,开足马力加紧维修,确保如期交付。
朔州金华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机械制造、煤机智能化改造、重型装备再制造与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多年来,企业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加大技术创新,全力提质提效,获得20余项专利,服务范围除我省外,覆盖陕西、内蒙古等地。2024年,业务范围从以前的以“三机”维修为主逐步扩展到了智能化改造、移动变电站的维修以及矿用巡检机器的维修,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实现年产值5000多万元。
公司车间主任张雨凡告诉记者,车间目前维修的这批支架总共有114架,前几天陆续从矿区运回车间,现在正在对液压支架千斤顶进行激光熔覆。根据目前的任务量,公司及时调整了工作计划,工人从以前的长白班换成了现在的三班倒,维修设备满负荷运转,预计今年3月份全部交货。据公司副总经理解小玲介绍,今年以来,公司已签订4份合同,金额达到1500多万元,现在谈的意向合同还有3份。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5%,目前生产任务已经排到了6月份。当前,金华实业有限公司全力以赴跑好开局“第一棒”,奋力实现一季度“开门红”。 (任永亮 丰慧)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11.【山西卫视.新闻午报】朔州山阴发展冰雪经济 文旅富民
摘要:在朔州市山阴县广武长城脚下,一场融合了历史文脉与现代活力的冰雪盛宴正在火热上演。广武长城月亮门、国际滑雪场、民宿群的协同发展,书写着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12.【山西日报】山阴“三管齐下”促产业转型
本报讯(记者马占富)“我特别喜欢户外运动,就约朋友来这儿滑雪,没想到滑雪场人这么多,这儿真是个滑雪游玩的好去处。”2月13日,在山阴县广武国际滑雪场,众多滑雪爱好者正在滑雪,游客张朝霞告诉记者。昔日以“白加黑”为经济支柱的山阴县,如今加快产业转型步伐,走出了一条升级煤电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壮大文旅产业的新路子。
山阴县曾经以奶牛养殖、乳品业和煤炭闻名省内外,如今,该县加快转型发展步伐,“三管齐下”走转型发展之路。
升级煤电产业,推动煤炭绿色转型。该县提高煤炭供应韧性,全面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去年,全县原煤生产3752.5万吨,煤炭洗选完成2027万吨,完成6座智能化煤矿建设任务,煤矿先进产能占总产能的90.8%。华能100MW农光互补光伏储能发电项目已全容量并网,格盟100MW农光储氢一体化项目部分并网发电,全县电力装机容量达到231.7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3.89%。
该县严格按照产业链“重大项目+链长+属地”共建模式,以培育“链主+链核+专精特新”企业为抓手,以碳基、钙基和固废综合利用为三大主攻方向,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引进赢胜、恒科等一大批转型项目,形成碳基新材料、钙基新材料、固废综合利用、陶瓷纤维、电池负极材料5条产业链条。目前,山阴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有入园企业39家,其中规上企业21家。化工、新材料、绿色食品3条产业链入选朔州市重点产业链行列。
同时,积极壮大文旅产业。该县投资1.53亿元,完成广武长城遗址遗迹基础设施、长城军事博物馆装修改造项目。投资1.3亿元,完成旧广武古城建设项目。投资3.6亿元,实施新广武北关楼保护修缮、新广武一段长城保护修缮、广武汉墓群保护利用设施项目。沿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打造悲岩寺、瑞云寺、南洲书院、蝴蝶谷等10个景区景点。去年,广武滑雪旅游度假地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该滑雪场日均接待游客3000人,最高峰达5000多人。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13.【山西日报】【一线见闻】大棚抢鲜 菇农丰收在望
2月15日,记者走进平鲁区凤凰城镇店坪村的和义农牧专业合作社,一个个披着黑色棉被的香菇种植大棚立刻跃入眼帘。移步棚内,阵阵菌香扑鼻而来,只见一袋袋码放整齐的香菇菌棒上,朵朵肥硕可人的香菇从菌包中俏皮地探出脑袋,宛如春日里竞相绽放的花朵。在大棚的微光下,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工人们正穿梭于大棚里忙着采摘,确保香菇抢“鲜”上市,现场一派繁忙景象。“今年冬菇一共种了10万个菌棒,从种到收1个星期就出菇了,能采摘半个月。一个菌棒出4茬,能出2斤左右鲜菇。一批菌棒能持续出菇4个月,共出20万斤。”和义农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强一见记者便自豪地说。
要想鼓起钱袋子,选对产业是关键。王强告诉记者,合作社立足村情实际,在特色种植上下功夫,从2021年开始引进种植香菇,并在当地农业部门的扶持下,投资435万元建成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的香菇种植基地,建起6座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和1座容积为300立方米的恒温库。目前,该合作社已经发展香菇种植大棚30多个,种植面积扩大到50多亩,让小香菇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绽放更大光彩。
“每年能种两茬,4月初开始种,到9月份这段时间种的是夏菇,夏菇种完第二茬再换成冬菇,全年能种7个月,总产量60万斤,总收入大约是120万元。”王强向记者继续介绍道。
记者看到,这里的香菇不仅品质优良,而且菇柄厚实、菇形饱满。工人们正将鲜香菇按大小、厚薄进行分装。“我在这里打工一年能干七八个月,摆菌棒、立架子、浇水、采摘,月收入3000多元,一年也挣个两万来块。活儿不累,还能有稳定的收入,在家门口就把钱赚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看着这些长势良好的香菇,就像看到自己今后红红火火的日子,干起活来浑身便有使不完的劲儿。”村民王进财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打开了话匣子。
“这几年种香菇很不错,收入挺好。今年我们还打算扩大种植面积,再盖6个大棚,这样产量、收入就能提高1倍,而且还能给周边农户多提供些就业岗位,让合作社和农户共同增收。”谈起下一步打算,王强踌躇满志。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14.【山西日报】【强实干 抓落实】朔州:“双书记”引领 着力破解小区治理难题
“小区再也没有人在楼道里停电动车了,楼道既整洁又安全。”2月18日,在怀仁市皮都金河湾小区300平方米的车棚里,记者看到一排排电动车整齐有序地停放着。“有了车棚,我们的电动车既能放心存放,也方便充电,还能消除火灾隐患,多亏小区党支部帮我们业主解决了这一难题。在这里为我们的小区党支部点赞。”小区居民李月高兴地告诉记者。
居民对小区党支部的由衷赞叹得益于朔州市推出的“双书记引领工程”。2024年以来,朔州市以“双书记引领工程”推动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全覆盖,不断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体制和协调机制,着力破解小区治理难题,提升城市基层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
书记双配,让组织更有力。朔州市强化党对小区治理的全面领导,选优配强小区“双书记”。全市设立小区党支部628个,全覆盖服务小区治理。通过小区党员“选”一批、重点群体“引”一批、现任骨干“转”一批、面向社会“聘”一批的“四个一批”方式,实现小区党支部书记选配全覆盖。以基础条件较差、治理难度较大的小区为重点,选派市、县(市、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346名干部下沉小区担任第一书记,积极联系包联单位,协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同时,吸纳社区党员网格员、物业人员、志愿者和党员中心户担任小区党支部委员,设立2736个楼栋党小组、8208个党员中心户,构建起“小区党支部—楼栋(院落)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架构,小区治理的“红色力量”更加强大。
制度先行,让管理更科学。该市出台小区党组织书记选举办法、选派党员干部担任小区第一书记管理办法等制度,促进选配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建立小区党组织书记备案管理、定期培训制度,对能力不胜任、精力靠不上、群众不满意的及时调整;建立县(市、区)委组织部、社会工作部牵头抓总,县(市、区)直部门、街道(乡镇)或社区专管机构、社区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街道(乡镇)或社区专管机构班子成员与小区第一书记日常联系机制,全面掌握第一书记日常工作和生活情况;建立重点会议第一书记列席制度,通过列席基层党建工作有关会议,街道(乡镇)、社区党政会议等,及时跟进解决难题;建立正面引导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第一书记优先推荐为各级表彰、评优评先人选,小区党组织书记参与城市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更加充沛。
问题牵引,让服务更到位。朔州以“双书记引领工程”为载体,全面摸排小区治理现状和居民现实需求,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小区吹哨、党员报到”平急结合机制、“民呼我为、接诉即办”快速响应机制、“上下联动、多方参与”优化服务机制,统筹协调街道(乡镇)工(党)委、社区党委、市县包联单位、街道(乡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包联干部等力量,实实在在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15.【山西日报】就业帮扶 真情相助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题中之义。2024年12月下旬至2025年2月上旬,省人社厅联合省残联在全省部署开展“2025年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主要面向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零就业家庭成员,登记失业青年等其他登记失业人员,集中开展送岗位、送服务、送政策、送温暖,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业。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专项活动秉持“就业帮扶,真情相助”理念,做实搭平台、拓渠道、强帮扶,为保民生、兜底线、救急难提供了坚实就业保障。
大数据+铁脚板
精准摸底救急难
临汾市翼城县浍滨社区居民孙某是残疾失业人员,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庭收入微薄,生活压力大。该县人社局利用专项活动契机深入街道、乡镇、企业开展走访摸底,在了解到孙某的困难后,县公共就业和残联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开展认定帮扶,为孙先生适配山西翼佳人田管家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就业岗位,春节后已入职。
落实一户一策,个性化精准匹配岗位,在成功促成包括2名残疾人在内的16名就业困难人员达成就业意向的同时,翼城县人社局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每天下午在零工市场开展专场直播,面向残疾人、退伍军人、妇女等群体推送岗位信息。在线观看直播1万余人次,300余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
专项活动开展期间,全省各地采用“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依托人社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和基层就业服务网点,梳理登记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信息,做到基础台账明、动态数据清、就业状况准。
“通过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开展精准帮扶,实施分类援助,各县、市、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会同乡镇(街道)就业服务站,深入村、社区了解援助对象的困难和需求、失业人员技能特长等情况,详细掌握就业困难人员信息,建立援助对象清单,面对面开展就业创业帮扶。对于特殊困难、帮扶难度大的,组建工作队、服务队,提供政策宣介、职业指导、心理疏导等服务,‘一对一’跟进帮扶。”省就业服务局相关工作人员说。
就业困难人员在年龄、技能等方面不具备竞争优势,全省各地发挥“征集一批适合岗位”机制作用,发布岗位征集公告,走访动员辖区各用人单位,如酒店、商超等用工密集型企业,提供司机、库管、收银、维修工、保安、保洁等岗位,并及时利用微信公众号、招聘网站等发布岗位信息,动态更新。结合服务对象特点,因人施策推送信息,量身定制满足需求。
专项活动期间,全省登记失业青年5775人,认定就业困难人员2788人,实现帮扶就业2101人。
统筹公益性岗位
动态清零兜底线
“政府给了我一个就业的机会,我对这份工作很满意,一定努力做好。”说这话时,54岁的张连国难掩喜悦。
张连国户籍在阳泉市矿区洪城河社区,未婚无子女,居无定所,技能水平有限,多次求职未果,生活一度陷入困境。偶然一次他从广播里听到就业援助相关政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了该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说明情况,工作人员了解后,第一时间与矿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取得联系并开展帮扶。
经社区工作人员入户调查,街道与矿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复核,最终确认张连国属于零就业家庭成员,按照动态清零要求,通过公益性岗位开发,张连国成功入职阳泉高级技工学校。如今他每月有2150元的稳定收入,并安排住宿,政府缴纳的五险也让他的未来有了更好保障。
专项活动期间,阳泉市把好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入口关”,严格依照《山西省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管理办法》开展认定工作,针对就业困难人员实际,建立援助对象清单,“一对一”精准帮扶,综合运用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见习、创业担保贷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等多种措施,为就业困难人员铺就就业之路。其中,572人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实现就业,1308人申请灵活就业社保补贴,77名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动态清零。
对于通过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就业的,统筹用好各类公益性岗位予以兜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我省明确就业援助“两优惠”“三补贴”扶持政策,通过“线上+线下”立体式宣传矩阵,运用全媒体手段开展宣传,利用社区微信群、点对点推送信息,在招聘会现场宣讲政策,进社区进企业发放宣传资料等,营造出“就业援助就在身边”氛围,进一步打响政策品牌。
专项活动中,省就业服务局举办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公益性岗位专场招聘会,组织14个单位提供72个岗位,且岗位还在持续征集开发。太原市人社局联合残联,提供100个公益性岗位,其中包括基层助残服务岗65个。其他市也结合实际,积极开发储备公益性岗位,为困难人员提供兜底保障。专项活动开展以来,全省通过公益性岗位已兜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711人,切实发挥了兜底线、救急难作用。
省市县示范联动
专场招聘保民生
专项活动开展期间,全省各级公共服务机构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零工市场、就业服务驿站的作用,密集举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招聘活动,为服务对象搭建平台,推动用工求职“双向奔赴”。
运城市举办“就业援助月暨重点村(社区)专场招聘会”,为重点群体精准就业提供服务和援助。长治市举办“暖冬送岗服务到家就业帮扶真情相助”专场招聘,将岗位送到群众身边。晋城市、阳泉市举办直播带岗专场招聘,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在线淘岗”。朔州市开展“温暖过冬、就业帮扶”等活动,累计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20余场,持续掀起就业服务热潮。
值得一提的是,太原市充分发挥“十五分钟就业服务圈”作用,用好零工市场着力点,为困难群体提供“就在身边”就业服务,将岗位信息送到家门口,实现企业用工需求和求职意愿紧密对接。省级层面将各级公共服务机构积极探索、主动创新总结出的一批好经验好做法,通过网络、微信等平台及时推送宣传,以示范引领助推服务质效进一步提升。
专项活动期间,全省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508场。其中,线上招聘337场,提供就业岗位47776个次,线上求职89453人次;线下招聘171场,提供就业岗位51768个次,线下进场66897人次。
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中,我省结合实际,强化服务,积极开展“送政策、送服务、送岗位”三送活动,做到直达快享,确保就业困难人员“看得懂、算得清、办得明”;加强对各县、市、区就业困难人员技能培训意向获取和掌握,组织开展针对性职业培训和职业指导;落实已就业援助对象跟踪回访,督促用人单位依法足额支付工资报酬,保障合法劳动报酬权益。
省就业服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把就业援助服务作为一项长期任务,不断健全人力资源动态摸排机制,完善信息数据库,实现实时动态跟进帮扶。扎实组织好招聘活动,线上线下招聘同步举办、大型活动与日常招聘有效衔接,有力有效搭平台促就业。发挥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作用,统筹拓宽就业渠道,推动未就业的服务对象尽快就业,已就业的稳定性持续增强,持续擦亮“就业援助就在身边”就业服务品牌。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16.【山西日报】【新春走基层】朔城区:集中供暖进平房 提升居民幸福感
元宵节刚过,天气渐暖,但这几天雁门关外的朔州早晚寒意仍浓。2月16日一大早,记者来到朔城区南城街道南街社区的平房区,这里的平房经过2022年集中供热改造后,居民们也过上了和住楼人一样的“美”日子。
“快快快,外头冷,屋里坐。”正在给家中绿植浇水的李翠放下手里的水壶,把记者让进了屋。
室外天寒地冻,屋里暖意融融。一进门,阵阵热气瞬间模糊了陪同采访的社区同行者的眼镜片。李翠忙递上一块擦镜布并笑着说:“我们自从实现集中供热和外墙增加保温层后,家里晚上的温度也能保持在20℃,每天在家穿件薄毛衣就行。”
交谈中得知,李翠40多岁,有两个孩子,一个上小学、一个读初中,丈夫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她在一家超市做收银员,上一天班休息一天,在家时间充裕。不难看出,李翠是个勤快人,把这个80多平方米的独家小院收拾得干净整洁。就连家里衣柜上摆放的一个个相框也被擦得锃亮,里面的照片不仅记录着孩子的成长,也记录着生活环境的变化。
“你看这张我坐在沙发上抱孩子的照片,后面背景就能看到煤炉。”李翠打开了话匣子。她告诉记者,过去一到冬天,全家靠烧煤取暖做饭,早起倒煤渣、半夜看炉子,不仅弄得灰头土脸,每天还很累人。同时,烧煤炉把家里墙面、家具熏得黄黄的,看上去陈旧不堪、没有生气。
李翠感慨地说,以往看到住楼房的人家中墙面白、地砖亮、家里洁,自己心里很是羡慕,期待自己也能早日过上那样的好日子。
“2022年我们彻底告别了掏煤渣、倒煤灰的日子,家里也用上了燃气灶,过上了和住楼人一样的舒坦生活。”说着说着,李翠嘴角便不经意地有了笑意。堂屋里,一个特别的装置引起了记者注意。李翠连忙介绍道:“屋内还安装有温控调节阀,可以随时用来调节温度。家里温度高时,就把暖气温度设置低一些,反之调高。冷热随意,使用灵活。”
接入集中供暖后,她和丈夫第一件事就是把家里彻底重新装修了一番。“这不,从去年家里就添了新‘成员’,养了十几盆花。一直很喜欢花,但是过去不敢养,就怕冬天冻着。现在好了,前几天,为了增加过节气氛,我还去花店买了两盆蝴蝶兰、一盆杜鹃,你看开得多艳丽、多水灵……”
从她绘声绘色的讲述中看得出,李翠一家如今的光景也像这鲜花一样红红火火、多姿多彩。幸福,在她脸上洋溢,在她心底绽放。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17.【山西日报】应县南河种镇:“一键告警”平台构建智能服务网
2月10日一大早,应县南河种镇中曹山村党支部书记康一位来到村党群服务中心就忙个不停,这边刚接到村民帮忙买药的请求,那边又有咨询养老保险的呼叫接进了系统。他安排好网格员给村民送药后,便又安排人带着年检认证设备赶往村民家中,为村民上门进行养老认证。
“‘一键告警’这个平台,对我们老年人来说非常方便。有时候儿女们不在跟前,能帮我很多忙。”说起“一键告警”平台的好处,中曹山村村民康日旺连连夸赞。
据介绍,该镇创新利用“一键告警”即SOS一键告警业务管理平台,为村民提供智能监测预警和24小时上门服务。独居老人遇到紧急情况时,只需居家一键呼叫,该镇服务中心大屏幕、村委会联络台和应急联络人员的手机即可一键弹屏。一旦报警信息被触发,村委会即刻启动响应机制,迅速调配网格员第一时间按照平台给出的定位上门核实情况,并在30分钟内完成线上联络救助和实地服务,实现了全天候快速响应。“白天村委会值守,晚上转入手机状态,24小时随时能方便群众,一呼即应,确保第一时间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康一位告诉记者。
截至目前,南河种镇已安装了82台“一键告警”设备,并成功为60多位老人提供了紧急救援、生活帮扶、政策咨询等多样化的关爱服务。这一创新平台满足了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的养老需求,为他们的晚年生活带来了便捷服务。
记者了解到,依托告警时云端本地录音录像功能,该设备在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提高灾害情况预警、强化生产安全监测等方面也起到了明显作用。在紧急情况下,当出现入室偷盗、火灾地震、煤气泄漏、一氧化碳中毒等家庭紧急险情,村民可通过一键呼叫获取救援,村干部根据掌握的情况,联系派出所、消防、应急等部门,通过平台传输录音录像及数据画面,快速定位处置险情,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18.【山西日报】【共树节约风尚——全链条制止餐饮浪费进行时】“光盘行动”从开学第一课开启
新学期伊始,朔州市朔城区第八小学校精心开展了以节约粮食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活动,全方位增强师生节约意识,大力弘扬珍惜粮食的传统美德。
2月17日,在六2班课堂上,记者看到,王俊芳老师化身引路人,以创新多元的方式开启这堂特别的课程。一段生动的粮食生产纪录片将每一粒粮食从田间播种到餐桌的漫长旅程鲜活地呈现在学生眼前。王老师用饱含深情的讲述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内涵。王老师适时展示一组惊人数据:我国每年损耗和浪费的粮食约达3500万吨,几乎占粮食总产量的6%。同学们听闻,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深刻意识到节约粮食已是迫在眉睫。学生们还以小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积极分享着生活中的节约小窍门,“节约粮食”的理念如春雨润物,悄然在他们心底生根发芽。
学生们不仅在思想上深受触动,更在行动上积极践行。高玉举同学对记者感慨地说:“以前吃饭,碰到不合口味的菜我就剩下,现在我知道了每一口粮食都饱含着无数艰辛,今后一定做到餐餐光盘!”为了将承诺落到实处,学生们自发组建了“光盘行动监督小组”。他们中午穿梭于食堂之中,用微笑和鼓励为光盘的同学点赞,以友善的提醒纠正浪费行为,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食堂作为节约行动的前沿阵地,推出一系列贴心举措。小份菜与半份菜的供应,满足了不同食量同学的需求,从源头上减少了饭菜浪费。同时,食堂密切关注学生反馈,不断优化菜品搭配,让每一道菜都更合学生口味。此外,食堂的墙壁上,张贴着“节约粮食,从我做起”“光盘行动,拒绝剩宴”等醒目的标语,时刻提醒师生珍惜每一粒粮食。
“节约粮食,不仅是个人品德修养的体现,更是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大事。”该校校长周玉文表示,学校将建立长效机制,把节约理念融入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定期开展各类主题活动,让节约意识在师生心中深深扎根。他还鼓励全体师生将节约的美德带出校园,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共同汇聚成全社会节约粮食的磅礴力量。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19.【山西日报】News秀 第514期
①
②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图①春寒料峭,乍暖还寒。山西省朔州市神头泉泉水常年14℃以上,温差作用下,雾气蒸腾,宛如仙境。成群鸟儿嬉戏觅食,为初春添生机。近年来,当地积极开展清淤蓄水、河岸绿化等工程,打造750多亩生态水面,让这一美景重现。
图②近日,在位于运城市垣曲县的黄河岸边,各色梅花悄然绽放,从空中俯瞰,成片梅花如霞似火、高贵典雅。不少市民结伴而来,享受着美好的初春风光。据了解,这里的梅花有十余个品种,三月初进入盛花期,盛花期持续一个月左右。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