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隔离篇
一、健康监测人员
(一)监测方式
对被隔离人员开展监测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远程访视(如电话或微信视频)和上门访视两种方式。
(二)远程访视
远程访视无需防护,但应对被隔离人员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三)上门访视
1.上门访视时,须正确佩戴工作帽、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一次性隔离衣,每班更换。防护用品潮湿、污染、破损时随时更换。不重复使用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
2.保持房间通风良好,被隔离对象应当在下风向,并与其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3.需要为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检查而密切接触时,可加戴乳胶手套。需要采集呼吸道标本时,加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外科口罩换为医用防护口罩,戴乳胶手套。
4.访视结束后,正确脱掉口罩,进行手消毒,用含酒精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至干。
5.随访中产生的医疗废弃物密封后带回单位按医疗废弃物处置。
6.访视时应向被隔离人员及其家属发放宣传手册,做好心理疏导。
二、被隔离人员
(一)被隔离人员应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多开窗通风。保持房门随时关闭,在打开与其他家庭成员相通的房门时先开窗通风。
(二)在隔离房间活动时可以不戴口罩,离开隔离房间时先戴外科口罩。佩戴新外科口罩前后和处理用后的口罩后,应当及时洗手。
(三)不随意离开房间。如必须离开房间时,先戴好外科口罩,洗手或手消毒后再出门。
(四)尽可能减少与其他家庭成员的接触,必须接触时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尽量处于下风向。
(五)生活用品与其他家庭成员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六)避免使用中央空调。
(七)保持充足的休息时间和充足的营养。最好限制在隔离房间进食、饮水。尽量不共用卫生间,必须共用时须分时段,用后通风并用酒精等消毒剂消毒身体接触的物体表面。
(八)讲究咳嗽礼仪,咳嗽时用纸巾遮盖口鼻,不随地吐痰,用后纸巾及口罩丢入专门的带盖垃圾桶内。
(九)用过的物品及时清洁消毒。
(十)按居家隔离医学观察通知,每日上下午测量体温,并向健康监测人员报告。自觉发热时随时测量并记录。出现发热、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症状时,及时联系健康监测人员。
三、被隔离人员家属
(一)不进入隔离观察房间。与被隔离人员交流或提供物品时,应当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二)家中其他成员的餐具、毛巾、浴巾、床单等生活起居用品与被隔离人员分开使用。
(三)佩戴外科口罩,保持房间通风。
(四)注意手卫生,每日对居所环境开展清洁和消毒。
(五)督促被隔离人员每天测量2次体温,如有异常及时告知管理人员。
集中隔离篇
一、健康监测人员和工作人员
(一)隔离场所管理
1.隔离场所应当配备适当的急诊急救物资与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
2.隔离房间应当具有良好的独立通风条件,具有独立卫生间,水龙头等供水设施要正常工作。洗手间要配备足够的洗手液。
3.公用物品及公共接触物品或部位要定期清洗和消毒。
4.隔离点应当具备独立的可封闭管理的医疗废弃物暂存处。
5.无关人员不能进入隔离场所。不接受探视。
6.规范处置操作中产生的医疗废弃物。
7.保持环境卫生清洁,及时清理和规范处置垃圾。
(三)个人防护措施
1.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要进行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可疑症状应立即停止工作并去医院就诊排查,排除传染性疾病后,方可重新上岗。
2.不进入被隔离对象居住场所的人员只作常规防护,佩戴外科口罩,经常洗手,分散岗位,减少人员聚集。
3.进入被隔离对象居住场所的工作人员,应佩戴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一次性隔离衣。每班更换,潮湿、污染、破损时随时更换。不重复使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
4.需要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人员进行检查而密切接触时,可加戴乳胶手套。需要采集呼吸道标本时,加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外科口罩换为医用防护口罩,戴乳胶手套。
5.每日上下午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人员测量体温,询问健康状况,并填写相关记录表。开展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
6.访视结束后,正确脱掉一次性隔离衣、手套,进行手消毒,用含酒精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至干。
二、被隔离人员
(一)单人单间居住,不得离开房间活动。
(二)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讲究咳嗽礼仪,咳嗽时用纸巾遮盖口鼻,不随地吐痰。保持环境卫生清洁,用完的纸巾及口罩放入专门的带盖垃圾桶内。
(三)保持作息规律,多休息,可适当听音乐,保持良好心态。
(四)与集中隔离场所工作人员接触时,要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口罩佩戴前要洗手,佩戴时避免接触口罩内侧。与他人必须保持1米以上距离,尽量处于下风向。
(五)配合监测人员每天上下午各测量1次体温。配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六)自觉发热时随时测量并记录。如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可疑症状或者症状加重时,应及时通知监测人员或工作人员。
山西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0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