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腊月二十八,邸红艳从北京一家医院把弟弟接回来,弟弟患脑出血做了手术,母亲陪伺着。安顿好父母一家,邸红艳赶快返回岗位,这段时间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不时地牵动着她,尽管自己只是朔州市人民医院(朔城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的一名护士,但是职业素养让她一直关注并关心着眼下的一切。
医院已经进入备战,发热门诊启用,收治病房的诊治流程已经规范,她参加了诊治、防护等各方面的培训。当医院护理部发出倡议时,她果断在群里报名,然后认认真真写下请战书。2012年参加工作,2013年入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知道应该怎样做,她知道一场考验来临。
写好请战书后,邸红艳才把这个决定告诉了父母和爱人。家人一边担心一边鼓励,母亲说,去哇,你爸和你弟有我哩。爱人说,这个时候应该上去,孩子有爷爷奶奶照看也放心。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邸红艳踏实了,但是她还是有点不放心,因为父亲常年高血压糖尿病,一直病着。母亲既要在医院伺候弟弟,又要照顾父亲,她担心忙不过来。
接下来是更为严格的培训训练,戴三层医用手套扎针,练习憋气、呼吸的持久耐力。1月28日,奔向抗疫最前线,邸红艳进入市传染病医院隔离病区,真正面对患者。
2月3日下午,笔者拨通了邸红艳的手机,她正刚刚换班回到宿舍区休息。感觉她有些疲惫,但精神状态很好。她说,每天早上大约6点半起床,8点在刘伟院长安排全天工作后,按照规范流程开始一天的工作。我问她害怕不害怕?她说,进病房前有一点儿怕,但进去后一旦开始工作了,就不害怕了。心里只想着要给患者准确地扎好针,做好流程上的每一个环节。因为穿着厚厚的防护服、防护靴,护套、护目镜和口罩把人整个包裹起来,不敢太大的活动动作,尽量不呼气,以保证一针扎准。如果呼气,气流会模糊护目罩,再加上三层医用手套,既考验技术,更考验毅力耐力。往往不到一会儿功夫就汗流浃背,严实的口罩让人缺氧、呼吸艰难。这种时刻,体力、毅力、耐力尤为关键。在病房里,和患者聊天,隔一会儿就问问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满足要求,以舒缓患者心理,放下思想包袱,尽快痊愈。
隔着手机屏幕,都能感受到这惊心动魄。和她一起战斗的刘海召护士长和几十名护士姐妹,互相鼓励,互相沟通,护理部主任李玉兰来到传染病医院及时给大家做心里疏导,消除了紧张情绪,更有信心完成此次的重要救治任务。更让她感动的是刘伟院长坐镇,与一线医护人员一起参加救治工作,一起抗击疫情。
晚7点,邸红艳要去上夜班了。她说,进入隔离区前,她要给爸爸妈妈爱人儿子打一个电话,拉拉家常,互报一声平安,这段时间特别想念家人。儿子6岁了,刚过了生日。
又一个和疫情搏击、护佑生命的夜晚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