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新时代劳模风采》,我们跟随记者一起去到平鲁区蒋家坪村,一起认识一位扎根农业一线的全国劳动模范——陈绍。
这几天,在平鲁区蒋家坪村纵横的阡陌间,一台台马铃薯播种机来回穿梭。陈绍早早就来到地里忙活起来,虽然有大型农机从旁助力,但种地毕竟是个细致活儿,琐碎的营生太多,开播第一天就遇到了人手不足的问题。
全国劳动模范陈绍说:“下午你把老史叫上,前两天那个老史,就本村那个。他反正也没做的,这两天能挣两个钱,如果本村还有啥劳力,你再叫上几个劳力……”
安排好了人手,陈绍还是放心不下,他来来回回地跟着机械穿梭在田地间,最担心的还是工人的安全问题。
全国劳动模范陈绍说:“你要是有啥站不稳的,赶紧敲玻璃,你是无论如何,不要怕掉山药,咋不咋保证自己安全……”
2015年,在外打拼的陈绍回到家乡,不忍看到村里人“守地难耕”,便开始尝试流转土地,把村里撂荒的土地利用起来,进行规模化农业生产。
全国劳动模范陈绍说:“大面积的和乡亲们签流转合同,保证这个地你每年收入多少钱,完了剩下不管是赔与挣都是我的。你把你最稳定的基本地租拿到。在一定基础上到年底,如果说收益好的话,按照一定比例给分红。”
为了打破老百姓的顾虑,他无数次为老乡们讲授集约化种植的未来图景,并且经过多方考察学习,结合平鲁区的气候条件,以地适种,在流转土地上种起了马铃薯。
全国劳动模范陈绍说:“这边无霜期也短,最长的无霜期一般是100天左右。咱们这边根据海拔气候特别适宜种马铃薯,属于阴凉地带,温差较大,所以它淀粉含量,单物质含糖化相对来指标都也很好。关键马铃薯高产,收益高。”
马铃薯种植周期短、效益高、易管护,还能带动吸纳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有效促进了群众增收。
全国劳动模范陈绍说:“今年种了第5年了,截至现在一共流转土地流转了16000亩,1万亩土地全部种马铃薯,剩下的6000来亩为了倒茬,种杂粮。从一开始租金50块钱,后头加到100块钱。后头现在加到200块钱,甚至200块钱以上。老百姓有劳力的出来干活,平均工资日收入在200块钱以上。”
选育良种、测土配方……陈绍带着大伙儿采用科学的种田方法和管理模式,让原本贫瘠的土地产出高效益,冲破了产量“天花板”,划出了亩产4000斤的向上曲线。
朔州市新玉农牧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绍说:“我们跟农科院的技术团队合作,从施肥到切籽种,到购买籽种,都是很科学的。你看以前老百姓咱们这边儿种马铃薯每亩地最多2500来斤,我们现在基本上平均能达到4000斤。”
从“汗滴禾下土”到“农机垄上行”,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指点千里沃野间”,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这三驾“马车”彻底改变了蒋家坪村农民“守地难耕”的困局。放眼望去,一颗颗带着希望的马铃薯籽种,随着旋耕机“滚”入土中,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硬核“薯”光。
朔州市新玉农牧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绍说:“下一步发展就是扩大种植规模,还有就是降本增效,咋能把成本降下来,我们从我这儿已经成立了科研团队自己育种,我们还要把包括化肥,要自己配肥。争取在我的带动下,第一我咱们继续扩大种植面积,争取达到3万亩,再就是带动周边的老百姓或者周边的种粮大户能跟上我一起种马铃薯。从去年又走出了一个新的模式,就是在武川找了两家代加工厂,如果说土豆价格行情不太好的话,可以自己委托他们加工成淀粉再储存,等到价格合适的时候再卖。”
记者:祁智民 张智宙 平鲁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