莜面窝窝

来源: 作者:李妍 王姣 崔建贞 摄影:吴国帅 发布时间:2015-10-20 09:11 548 0

简介

莜面窝窝,也叫莜面栲栳栳,是山西高寒地区民间的主要家常面食。

莜面窝窝在山西民间除了是家常美食外,还有犒劳亲朋贵宾之意。在雁北和吕梁山区,人们赋予吃莜面栲栳栳以"牢靠"、"和睦"等美好象征。每逢老人寿诞、小孩满月或逢节待客,多以此进餐。山区有些人家婚配嫁娶时,新郎新娘也要吃,意谓夫妻白头到老。年终岁末时更要吃,以祈全家和睦、人运亨通。

美食习俗多来源于地方物产与历史传承。山西北部高寒地区,盛产莜麦(也称燕麦、玉麦),从民谣"雁北三件宝,莜麦、山药、大皮袄"就可见一二。过去艰苦的自然条件锻炼了山区人们杂粮细做的本领,新媳妇在婆家第一次上锅,要先在莜面上露一手;而新女婿春节登门也要吃上十种花样的莜面饭。莜面窝窝,就是这种莜面饭的一种,因形似"蜂窝",所以当地老百姓称其为"莜面窝窝"。

营养价值

莜面窝窝微量元素含量高,可健脑醒目,还可降低现代"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因此,莜面窝窝被视为"太原十大面食之一"。

一、莜面的营养价值很高,含的钙、磷、铁、核黄素都相当多;

二、制作精致,吃着有筋,耐饥抗寒,富有营养;

三、莜麦不仅有耐饥抗寒、保肝、保肾,造血及增强免疫力之作用,而且还有强体、健脑、清目、美容之功能,常食可提高智力、降低胆固醇,治糖尿病也有良好的效果 。它既是营养丰富的食物,也是降血防癌的药物。

制作方法

将莜面倒入盆内加适量白面搅匀,倒入开水烫面,边倒水边搅拌,趁热揉成若干个小面剂,逐个在铁皮案上推成猫舌状,长10厘米,宽5厘米的薄片,用右手揭起搭在二拇指上,卷成中间空的小卷,竖在蒸笼里,依次摆放,上急火蒸10分钟即可。

温馨小贴士:

1.和莜面时,可剩少许沸水,调节面团的软硬

2.莜面的卤子可随意,怎么搭配都好吃

3.码放栲栳栳的容器要干净,千万不能有油,否则蒸出会变硬

4.面团虽然感觉比较干,但擀薄后韧性很好,不易破损

制作技巧

有三:一和面、二搭卷、三掌握火候。

莜面必须滚沸的开水和面坯,开始和面边倒水边搅拌,使莜面雪花状时,也就是面盒内只有十分之一的干莜面,稍凉即可用手和成面团,用湿布盖住稍许时间,揪成小块再放入蒸笼里蒸熟取下,趁热搓条,揪成猫舍形状的又薄又匀的片儿,接着用手揭起搭在二拇指上卷成筒形,一个挨一个整齐地排立在已备好的蒸笼上,象蜜蜂巢一样,放在沸水锅上蒸10分钟即熟。蒸时要注意火候,火候不到,莜面窝窝不熟,吃着带沙感,蒸得过火,莜面窝窝则软瘫立不起来,吃时则无筋,味欠色减。

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隋文帝杨坚偏信奸佞之言,要立次子杨广为太子,唐国公李渊力谏不纳,被贬为并州(太原)留守。途经灵空山时,不料身怀六甲的李夫人要临盆分娩,只好借宿灵空山古刹盘谷寺,生下公子李元霸。李渊滞留该寺,常与老方丈谈论天下大事。一日,老方丈对李渊说,我夜观天象,近日天下大乱,群雄恶战,将军应养精蓄锐,将来必成大业。今日我让香积房给你做顿稀罕饭,吃了之后定会精神焕发,体强力壮。午时将莜面“蜂窝 ”筒筒端了出来,李渊蘸上辣椒吃后, 顿觉神清气爽,便问是什么饭。老方丈说是用莜麦面做的,形似“蜂窝”,所以当地老百姓称其为“莜面窝窝”。后来李渊当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当主持。老方丈带领众僧赴任中,路过静乐县,看到当地盛产莜麦,便把制作“莜面窝窝”的技术传给静乐人。从此莜面窝窝成为静乐人的待客饭。后静乐人看见这种窝窝象存放东西的直筒“栳栳”,故将窝窝称为“栲栳栳”。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