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金融35载:砥砺前行谱华章 服务实体铸辉煌

来源:朔州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4-12-27 17:24 0

2024年是朔州建市35周年。35年来,伴随朔州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业态不断丰富,金融产品不断创新,金融环境持续优化,金融服务业规模持续快速壮大。2024年前三季度金融业增加值完成47.2亿元,占到服务业增加值8.7%,占GDP4.7%,增速10.5%,是为数不多保持正增长指标之一,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金融业态不断丰富 引领行业进入新时代

1989年1月朔州建市,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保险等市级机构相继设立。2024年,朔州有21家银行、22家保险公司、2家证券公司、20家类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11家、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1家、典当行8家)和1支产业转型投资基金。全市金融系统从业人数从1989年2162人增加到2024年10月7201人。期间,1993年7月朔州行政区划调整,增辖怀仁县、应县、右玉县,年末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为2805人。

金融供给持续增加,贷债股险担基全要素支持保障不断加强,多元发力支持实体经济,“组合拳”效应明显。各项存款余额由1989年53420万元增加到2023年28196766万元,增长526倍;贷款余额由1989年101371万元增加到2023年15369608万元,增长150倍。2014-2023十年间,朔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存款营销和信贷投放力度,各项存款余额从1121.3亿元增加到2780.2亿元,增长1.48倍;各项贷款余额从512.9亿元增加到1466.1亿元,增长1.86倍;存贷比从45.7%增加到54.5%,增加8.8个百分点。从环比增长量看,十年间各项存款余额环比增量从70.36亿元增加到331.9亿元,最高年份2022年环比增量达33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环比增量从45.68亿元增加到197.7亿元,最高年份2023年环比增量达197.7亿元。2023年增量存贷比达到59.6%。2024年10月各项贷款余额1619.88亿元,存量存贷比为57.06%。同年11月,存量企业债3只,余额10.3亿元。

基金业从无到有。2020年12月,设立朔州市华朔金石能源产业转型母基金。采用合伙制,普通合伙人由朔州市华朔创新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市政府组建的平台公司)与金石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担任,基金管理人和执行事务合伙人由金石投资担任,有限合伙人为11家企业(其中有9家煤炭企业)。母基金首期认缴规模16.61亿元,首期实缴资金3.983亿元。2021年11月母基金与市华朔创投公司共同出资在朔设立华朔金石科创子基金,规模1亿元,首期实缴3000万元。子基金重点围绕能源、材料、智能制造等战略科技新兴领域进行投资布局,依托朔州优质产业资源,培养产业集群,支持碳基新材料研发项目和储能项目,助力朔州产业转型升级。截至2024年底,已投资8702.6万元,退出6122.6万元,累计项目投资收益2420万元。

第三方支付业务机构持续增加。2006年,银联商务支付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朔州业务部成立。2019年,朔州备案开展第三方支付业务机构有30家,2024年底登记有29家。

类金融公司在探索中发展曲折中前进

2008年,市政府出台《关于组建小额贷款公司试行办法的通知》,明确市金融工作办公室作为小额贷款公司主管部门,负责审批和监管工作。2009年3月,全市首家小额贷款公司朔州西易易融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诞生,当年批准设立34家,小额贷款公司开始发展起步。2010年批准设立22家,2011年批准设立26家,2012年经省金融办准予备案的有72家。2013年正值煤炭资源整合,从该领域退出的民间资本相对充裕,发起设立小贷公司的热情高涨,当年74家公司注册资本金达到46.33亿元,加上利润积累,贷款投放规模近50亿元,堪比一家中型银行的放款规模。小贷公司发展数量和融资规模位居全省前列。2014年以来,随着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小额贷款行业也进入结构调整阵痛期。2019年注销9家,取消试点经营资格10家。存续41家,注册资本减少到26亿元。其中,市区24家,开发区5家,怀仁市6家,平鲁区1家,山阴县3家,应县1家,右玉县1家。2020年底存续26家。全年取消试点经营资格14家,注销1家。2024年市级机构改革后,市政府办履行原市金融办职能以来,全面落实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加强地方金融组织常态化监管要求,对“应退未退”小额贷款公司进行全面规范整治,开展核查退出“清零”行动,努力做到应退尽退、应清尽清、不留死角、不留遗患。同时,加强闭环管理,严格防止已退出机构冒用、假借合法机构名义违规展业造成潜在风险。严格落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出台的自2024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不适宜企业名称纠正办法》,对不立即变更可能严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产生不良社会影响或者收到纠正决定30日内未办理企业名称变更登记的,由企业登记机关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电子营业执照中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代替其企业名称,并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朔州“应退未退”小额贷款公司主要是汇诚、汇通、农信、顺通源、祥瑞兴业、鑫昌升、骏马、森焱、中北9家。2024年具备经营资质的小额贷款公司有汇丰、西易易融、玉龙、晋昌源、岳海、鑫诚、紫玉、万全、晋银、融丰、银源11家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融资担保机构2006年开始逐步成立,右玉县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是全市首家办理工商注册登记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2019年全市有8家融资担保机构。2022年5月,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市县一体化运营改革工作推进会召开。同年完成改革任务,改革后市华朔融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增加到5.2亿元,年底在保余额20.3亿元,在保户数591户。2024年10月在保余额22.41亿元。

典当行起步于2002年。2019年典当行监管职能从市商务局划归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进入减量提质新阶段。当年存续已批准设立的典当行14家。其中,朔城区5家,怀仁市1家,右玉县2家,开发区6家,其余区(县)空白。2024年具备经营资质的典当行8家,分别是安鑫、东江、星顺、金源、卓信、方圆通宝、耀盛祥、融通典当有限公司。“有照无证”典当行是民原、志远、万通源、御达4家,都在规范整治之列。

金融监管架构渐进式改革重塑

央地协同监管合力持续增强

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持续演进。2009年2月成立朔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为全额预算事业单位,正处级建制。2014年机构改革中,调整为市金融事务服务中心,隶属市政府办公厅。2019年机构改革中,重新组建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为市政府组成部门,履行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监管服务职能作用,统筹推进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重点工作。同年,增设市金融信息服务中心(正科级建制)。2024年2月,市级机构改革中,撤销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全员转隶到市政府办,增设金融协调科、地方金融管理科、金融稳定科,同年成立市政府信息技术和金融服务中心。

2024年,市级金融管理机构为“一行、一局和一办”,分别是中国人民银行朔州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朔州监管分局、市政府办。坚持以联席会议、会商和工作协同等方式,完善央地金融信息共享、融资服务协调、风险排查与集中研判、监管合作、风险协同防范处置、舆情引导与管控、督促落实等地方金融工作协调机制,构建起紧密衔接、同向发力、一体推进工作格局。

优化“两重一薄”金融服务

金融“五篇大文章”持续做实

科技金融稳步推进。央地协同联动,强化政策引领。出台并落实推动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推广专精特新贷、设备更新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等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支持企业通过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推动农行怀仁支行2家网点转型创建科技金融特色支行,适当下放授信审批等业务权限,在信贷资源和绩效考核方面给予倾斜,细化落实激励约束和尽职免责措施,对于科技型小微型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可较各项贷款提高不超过3个百分点,有力推动科技和金融的深度融合。常态化融资对接服务,增加科创资金供给。通过政府“搭台子”,企业“提需求”,银行“亮产品”,畅通企业融资路径,化解企业融资难题。2024年市发改、科技、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等部门举办数字普惠金融点燃专精特新引擎政策宣介会、“科技助企金融赋能”政银企对接会、金融赋能专精特新企业授信活动等,向金融机构线上推送118家科技型企业白名单,促进融资对接。为科技企业提供21.2亿元雇主责任保险。“十四五”前四年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6430万元。完善“三全”支持体系,优化科技金融生态。一是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融资“接力”服务。包括首贷支持、融资担保、规范股改、上市培育等。2024年新增晋兴板挂牌企业6家。二是提供金融全要素精准服务支持。通过贷债股担险基全方位支持高新科创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覆盖94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7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6家省级众创空间等。三是推动金融链长制对接赋能全产业链。常态化组织金融宣讲团深入企业送政策、送法律、送服务,解读金融产品和融资服务政策,行长结对子帮扶重点科技型企业。市县科技型企业后备资源库入库企业120家。深入实施省科技金融专项,中行朔州市支行2024年4月为三一硅能朔州公司投放贷款2.6亿元,支持光伏产业链发展。

绿色金融发展成效明显。2023年响应国家推进“双碳”战略号召,持续增加绿色金融供给。重点支持清洁能源生产、节能环保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煤改电”清洁取暖和集中供热工程,年末绿色信贷余额268.5亿元,居全省第三,占全市各项贷款余额18.3%。2024年11月末绿色金融贷款余额326.85亿元,比年初增加68.98亿元,增长26.57%,同比增长28.5%。

普惠金融长足进步。2024年11月末贷款余额303.47亿元,比年初增加148.38亿元,增长95.7%,同比增长46.32%(人行统计口径变化叠加年度增加,2024年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的认定标准从单户授信不超过10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

养老金融全面推进。金融机构加快适老化无障碍设施改造,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适老化水平,做好老年人金融服务。在营业网点内配置老花镜、老年人服务标识、无障碍通道、矮式填单台等适老化无障碍设施,服务设施舒适易用。中国银行朔州分行投入上亿元建成市县、城乡社保卡综合服务平台,累计发放社保卡146.36万张,占全市社保卡发放86%;开设全市首家养老特色金融业务办理网点。

数字金融不断进步。持续推进银行零售金融数字化转型,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等移动金融服务便捷高效,客户体验服务更有温度。数据显示,2024年仅中国银行手机银行在朔签约客户65万人,交易量373.82亿元,服务客户257.23万人次。

梯度培育上市公司 “上市突围”成效显现

聚焦朔州是全省唯一无本土上市企业市的实际,2021年2月,市政府出台《朔州市企业进军多层次资本市场奖励办法》,多层次资本市场赋能中小企业发展。2021年以来,连续四年开展“资本市场县域工程落地年”“企业上市倍增服务年”“企业上市倍增关键年”“企业上市服务提质年”专项行动,分年度给各县(市、区)下达资本市场工作目标任务。推行精心把脉开方、精选分层建库、精准入企服务、精细纾困解难、精品课程培训、精彩融资路演“六精”工作法,以机制创新赋能企业上市。2023年新增晋兴板挂牌企业15家。截至2024年,资本市场县域工程实施县增加到6个(应县除外),累计完成规范化股份制改造48家,争取省级奖励资金2400万元。“晋兴板”挂牌企业46家,比2020年(5家)新增8倍多。晋兴板挂牌并实现融资300万元。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为2015年挂牌晋能控股朔州煤电宏力再生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坚持打早打小金融风控化险能力不断提高

站在维护金融稳定和人民财产安全的高度,落实“管合法更要管非法”“管行业必须管风险”要求,发挥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部门联席会议机制作用,条块结合、协调联动,推动风险排查、打击处置、整治规范、建章立制和宣传教育落地见效。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畅通12345、96110线索举报渠道,常态化开展风险排查,全面掌握风险底数,分类建立台账,大要案攻坚销号;推动行刑并举,2021年打击涉嫌非法集资机构3家,挽损1180万元,其中厚木商务服务朔州分公司在朔业务697万元全部清退。2024年停止重庆安如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怀仁分公司非法集资行为,督促朔城区重誉保险代理公司停止无证经营活动并注销。同年,非法集资陈案化解清零,盘活资产,追赃挽损,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群众财产损失。常态化开展地方金融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加大跨省非法集资案退赔处置支持力度。2024年以来,针对广东、四川、江苏等地发出“前金所平台”案、“蜀桑源”案、“小牛钱罐子”“鞋帮APP”、“李浩瀚集资诈骗”案、“联宝系”案、“小牛资本”案等跨省非法集资案件判决执行善后处置化解支持请求,落实跨省跨地区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处置“三统两分”原则,积极组织公安、市场监管和乡镇等部门,排查梳理涉案公司及分支机构和关联公司,及时配合做好在市、县政府门户网站转发善后处置领款公告,努力扩大原集资参与人的覆盖面和知晓度,并通知县(区)政府办落实属地责任,积极做好线上确权登记工作,通过公安等部门核实集资参与人信息,做好收款账户信息采集工作,指导当事人线上及时上传信息,联系涉案资金归集法院做好统一分配划转清退,帮助当事人最大程度止损挽损。同时,主动开展政策解答、解释疏导和信访稳控工作,做好舆论引导、社会面管控工作,防止发生跨省集访和个人极端事件,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通讯员:马维东


编辑:叶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