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金融支持当地产业链发展的路径探索

来源:朔州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4-11-05 17:11 0

​2023年朔州推进金融“链长制”以来,聚焦实施产业链企业培育壮大行动,积极推动10家地方金融机构支持低碳硅芯、化工、新材料、先进装备、高端陶瓷、现代医药、绿色食品等七大重点产业链发展,加大对链主链核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资需求的保障,有力促进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截至2024年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34.9亿元,同比增长2.17%。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绿色贷款余额分别较年初增长15%和21.1%,均明显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主要做法如下:

一、组建专班、高位推动。成立金融链长制工作专班,出台金融链长制行动方案。建立主办银行(保险公司)牵头,负责统筹协调、督促调度,相关部门配合协作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深入开展“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专项行动,“一链一策”精准对接,强化金融要素保障。建立工作台账和问题销号制度,专人负责、动态调度、跟踪督办,共同构建产业链良好金融生态。

二、深度嵌入、延伸服务。配套《朔州市重点产业链及产业链链长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出台金融服务重点产业链行动方案,编制产业链图谱、金融服务手册,建立服务重点产业链链主、链核、链上企业清单,纳入“13710 ”督办机制,按季督导推进。梳理汇编产业链专项支持政策和涉企融资、减税降费、招商引资、科技创新、人才保障等方面惠企政策,定期推送,常态化宣介解读,推动落地见效。畅通产业链问题解决绿色通道,及时协调转办,精准支持服务。

三、精准赋能、提质增效。加大重点产业金融支持力度。2023年农行朔州分行为古城乳业集团投放首笔“活体奶牛抵押”贷款4000万元,支持农牧业支柱产业发展。朔州农商行系统推出“富羊贷”“农易贷”地方特色信贷产品,为右玉羊产业链和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支持。推动市低碳硅芯产业园区三一朔州光伏全产业链一期5GW单晶硅拉晶、5GW超大尺寸超薄单晶硅切片生产投产,跑出了项目建设“宇宙速度”,推动光伏垂直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2023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山西三元炭素有限公司被列入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全省35家),山西国润储能科技公司通过省上市倍增基金、联创资本等完成A轮融资近2亿元。截至2024年7月末,投放125.13亿元支持建设重点项目54个。制造业贷款余额111.47亿元,较年初增长8.3%。2024年10月末,朔州农商银行实体贷款余额157.55亿元,较年初增加9.26亿元,新增可贷资金用于当地达到132.13%,其中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9.76亿元,全面满足企业融资需求。七大重点产业链企业规模效应不断扩大,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产业链发展要素保障不足,合格融资主体选育难。多数民营中小微企业缺少专业财务人员,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报表信息不够完整、准确,财务透明度不足。向银行融资时,往往寄托于外聘财务人员。为获得银行授信,加工后的财务报表往往与实际财务、经营情况不一致。另外,企业财务人员对自身财务状况一知半解,对贷债股保基多元化融资渠道方式认知不足,偏重于信贷融资,路径依赖明显,对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知之甚少,导致融资渠道不畅,耽误最佳融资时机,也造成困扰朔州多年的存贷比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23年存贷比52.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9.7个百分点)、全省唯一无本土上市企业等难题尚未破解。

二、银企信息不对称,数据壁垒难题待破解。部分中小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情况等信息披露不充分,纳税、社保、住房公积金缴纳、水电气费、不动产等信用信息归集滞后,未接入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金融机构难以全面、准确地查询和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对企业大数据精准“画像”难,增加了金融机构信贷风险评估难度,导致金融机构不敢轻易放贷,“信易贷”模式宣传推广应用慢且力度不够。如一些科技型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虽有较好发展前景,但由于缺乏有效信息展示,难以获得金融机构资金支持。

三、财金政策联动不够,融资担保增信能力不足。在向银行融资时,无法提供相应足值的担保方式。很多民营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因向多家银行申请授信,新增授信时无法提供足值可行的担保方式。另外,市级政府性融担机构保费补贴、风险补偿制度建设滞后,也是制约融资担保增信能力扩张、放大倍数提升的重要因素。

四、金融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现有金融产品和服务还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通过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和仓单质押等供应链融资方式解决融资难题推广滞后。例如,金融机构往往依赖企业的财务报表、抵押物等常规条件进行审批,对于一些轻资产的高科技企业、服务型企业等没有足够的抵押物,即使有很好的商业模式、市场前景或者现金流,由于“信用+抵押”组合授信推广不够,也很难获得足够的信贷支持,或者获得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幅度较大,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空间较大。信贷产品额度和期限设置不够灵活。对于大型企业的长期战略投资项目,可能需要金额巨大、期限很长的贷款,但是金融机构出于风险等因素考虑,很难提供与之匹配的信贷额度和期限,银团贷款筹组模式、分销比例和二级市场转让复杂难落地;而对于小微企业,可能更需要小额、短期、灵活的资金支持来应对季节性订单或者突增的业务机会,部分信贷产品也无法很好地适配。

五、金融链长银行(保险公司)与产业链牵头单位对接深度不够,主动协同联动解难题不够。金融链长组织人员走访企业摸排经营状况、了解融资需求、召开联席会议、拿出融资方案工作量大,投入精力多,周期较长。依托产业链的交易数据、资金流和物流信息,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政策帮扶和信用培植,着力缓解产业链企业融资难题,需要多管齐下,还有很长路要走。

工作建议:

一、强化链式思维,推动金融链长制不断深化完善在当前严峻复杂经济形势下,持续深化金融链长制落地见效对于稳定经济运行、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要按照“串企成链、聚链成群、汇群成态”思路持续打造产业生态,聚焦产业链生态图谱,变土地招商、政策招商为基金招商,谋划、招引一批固链补链延链强链项目,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以金融链长制为抓手,主动作为,分链条精心筛选头部、腰部等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带动作用明显的核心企业,建立融资项目库,召开产业链金融对接会,通过走访、调研等入企服务,全面了解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准确掌握企业发展痛点难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融资”+“融智”综合服务与创新,务实做好服务对接,实现难题与举措、需求与方案一一对应,实现“供”与“需”准确匹配,提升服务效能,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产业链供应链集聚。推动供应链票据(商业承兑汇票)质押融资,通过核心企业信用做背书,各银行金融机构产业链的真实交易记录、应收账款等信息,把“金融活水”顺着产业链精准滴灌到链上企业,让产业链“金融血液”流动畅通,满足产业链上中小微企业“小频急”的融资需求,有效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惠及产业链上多层市场主体, 为链条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真正转起来活起来强起来。要优化金融服务,支持链上企业加快数转智改、实数融合,深化供需对接,产学研合作,切实提升产业链工作质效。

二、发挥政策叠加效应,持续深化产融对接。金融系统要紧紧抓住近期国家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的窗口期机遇期,进一步推动信贷投放扩面增量,助力“两重”“两新”高效实施,推动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推动房地产止跌回稳,推动资本市场提振信心,推动金融业行稳致远。聚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强产融对接,加大“晋创谷”朔州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等支持力度,推动煤电行业转型金融标准试用,试点企业“碳账户”信息的采集,推出企业碳信用报告,为金融机构投放绿色信贷提供数据支撑,布局支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绿色金融新赛道,助推我省申创“以转型金融为主体内容的绿色金融试验区”,提升融资便利性和金融供给效率,使更多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

三、夯实基础管理,创优金融生态。一是金融机构要深入开展政策宣介,解读金融政策,推进企业纾困政策红利应享尽享。加大涉企信用信息归集力度,引导企业和银行在“信易贷”平台无缝对接,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建立完善对信用良好、经营规范、有发展前景的融资“白名单”企业常态化线上推送和对接制度。因地制宜拓宽融资产品种类和服务方式,利用上海票据交易所供应链票据平台,支持核心企业签发供应链票据,促进融资服务。深化银担“总对总”批量担保合作,放大政府性融资担保政策功能作用。在银行先对担保贷款项目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和审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再对担保贷款项目进行合规性审核确认,不做重复性尽职调查,进行批量担保备案,从而简化担保流程,提高担保效率。出台并落实政府性融担机构保费补贴、风险补偿制度。强化精细管理,提升助企服务质效。通过网格化营销,夯实服务基础,使得助企金融服务覆盖更广、触达更深,更为高效、便捷、精准。根据企业发展特点和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开辟融资新渠道,扩大抵质押范围,充分运用政策,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放宽担保抵质押条件,落实普惠信贷尽职免责规定,充分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用好央行降准、再贷款、再贴现、普惠小微贷款支持等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加大对“两重一薄”的信贷投放和金融支持。二是推动企业苦练内功。“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要树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理念,依据自身实际,积极引进培育专业财务人才队伍,促进融资道路渠道畅通,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政府可定期线上线下举办财务人员培训活动,通过搭建学习平台,让企业了解最新财务政策和知识,深化经验交流,提高财务人员业务水平。要树立诚信合规意识,补齐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股权结构不合理等短板,把经营业绩做扎实,增强持续经营能力。要加强上下游资源整合和并购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短链延长、断链连通、细链增粗、弱链变强、强链融合。

作者:马维东

编辑:褚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