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朔州开放大学思政课开放式课堂开讲。教学楼一楼大教室,坐得满满当当,有人民教师,有电厂工人,有银行职员,有部队士官,有乡镇干部,有社区网格员;有二十几岁的“00后”,也有“60后”的“大”学生,一起聆听思政公共课辅导。
课堂上,主讲教师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背景,思想体系的四梁八柱到“10”+“14”+“13”+“6”的核心要义,再到落地转化的实践要求作了深入浅出地阐释。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发展讲到坚持“两个结合”、创立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讲到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始终把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明白理论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行动上才能自觉的道理,以理论主动把握历史主动,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从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新的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现在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近,欣逢盛世、重任在肩,当不负韶华、书写华章;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相互交织的新历史时期讲到逆全球化、脱钩断链、小院高墙;从李约瑟难题讲到钱学森之问,从打牢基础研究“底座”和根基,解决卡脖子技术,努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讲到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从1926年郭沫若在《马克思进文庙》文中,以文学化的想象和幽默的语言虚构了马克思与孔子之间的对话,讲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个“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变了就变了质,但“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只有植根中国、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精华只有涵养了马克思主义,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从坚持守正创新,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进一步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讲到深刻理解“两个结合”,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着力增强学习宣传运用的针对性、实效性,提升铸魂育人实效,更好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理论创新人才,开辟党理论创新的新境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同学们听了一致反映,这样的思政课,逻辑严密、数据资料详实,知识内涵丰富、有吸引力,深入解读和阐释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便于入脑入心,开创学习新体验,有助于在思辨中促内化,在实用中促转化。这堂思政课用科学的理论解答理想与现实、问题与主义、利己与利他、小我与大我、民族与世界、奋斗与躺平等方面的思想困惑,对自己该追求什么,不该做什么,有了方向、思路和目标,坚信心中有光,脚下有路,梦想终将绽放;向阳而生,逐光而行,人生更加精彩。
通讯员:马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