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提到父亲节、母亲节,恐怕国人所知的都是西方的。殊不知早在七十年前,即一九四五年抗战即将结束时,上海爱国人士就发起了八月八日过中国父亲节,以纪念在抗争中牺牲的2000万中国好男人、中国好爸爸、中国好父亲。因为8.8谐音“爸爸”,“八八”形似“父”,既有中国文化独特之美,又产生于一个悲壮的历史时期,激励中国男人勇于承担责任,为国尽忠,执干戈以卫社稷;在家行孝,持玉帛轻擦儿泪……后来由于历史原因,这个节日被人们遗忘。
恢复过中国父亲节,这个倡议自今年6月份西方父亲节前甫一发出,就吸引了学术界、文化界、思想界各界专家学者的热切关注和支持。
恢复中国父亲节这一蕴含深刻意义的节日,有力地反击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也有利于重建父慈子孝、父忠子义的充满温情的价值观念和人伦秩序;推动中华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自立,促进国人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中国父亲节是中华民族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的象征,也必将是中华文化走向复兴、中华民族自信自强的道路。
湖北高校国学联盟与朔州国学会在恢复中国父亲节一事上颇有渊源。今年6月份,由儒家网、中国儒教网、儒学联合论坛三大国学网络重镇同时首发的《关于恢复和过好中国父亲节的倡议书》,即是由包括朔州市国学会和湖北高校国学联盟会员单位武汉大学珞源国学社等大陆十家民间儒学社团共同发起。而两个月后的8月8日,则恰逢湖北高校国学联盟“礼失求诸野:国学在民间的创传承路径与生存现状”暑期调研团在朔调研学习,并有幸共同参与、见证了这一可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由朔州本地国学、儒学社团组织策划的本次活动。
扶老携幼,齐诵经典,群山环绕,声震大地……笔者今天身处现场,除了为活动现场的气势磅礴的氛围所震撼外,也不由得思考起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塞北的朔州会是当初的十家联署社团之一?又为什么是他们举办了规模如此之大、参与度如此之广的中国父亲节庆祝活动?
就我们在朔州有限的几天而言,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朔州国学会会长邸继文老师。邸老师自2006年开始从事国学教育推广工作以来,九年如一日,不断探索总结民间国学教育推广之路,提出了“志愿献爱心,书香进万家”,“用右玉精神读经典开发右脑潜能,以亲子共读国学增进孝亲感恩”,“全民诵读国学经典,建设千万书香家庭”等口号,并在此基础上完善“朔州国学推广十大系列活动”.,打造“国学推广朔州基层模式”,推出亲子共读、家庭国德、广场晨诵、汉服吟诗、经典大赛等一系列面向全社会、多元而接地气的国学推广活动,走出了独具朔州特色的国学推广之路。九年来,邸继文老师的国学推广工作遍地开花,已培养出3000多个书香家庭,在20多个社区成立了经典导读班,国学在朔州已经具有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这次中国父亲节从倡议到最终落地的根本保障。
朔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史上贤达名流辈出。因割股奉君、背母隐居成为中国历史上“忠孝两全第一人”的介子推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正道爱国传统美德精神,对祖国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不动声色地教化了朔州人民,使朔州人民在追求高尚道德的同时,也勇于承担历史责任。今天,仅有朔州这个塞上城市在恢复过中国父亲节,但我们坚信,从一盏灯到满天星,朔州的星星之火将乘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若春风润物般吹遍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