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位生态文明建设突出贡献人物候选人风采(十五)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7-05 18:08 0

王世明:三十七年心向绿

林业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可他三十七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战斗在林业生产第一线。因为他的心中始终装着一个“绿”字,他就是——王世明。

1981年,林校毕业后,王世明进入省杨树局工作。因为当时人才缺乏,本可留在局机关工作,他却主动要求去第一线金沙滩林场担任技术员,后来调回山阴县。在山阴林场工作的十四年中,他走遍了每个林班。宜林地里哪块造什么林、栽什么树,他都心中有数。为了节约投资,他带领职工自建苗圃,每年培育落叶松和油松苗木百万株以上。2006年,他离开林场时,林场有林地面积增加了80%,林木蓄积量增加了2倍。在担任县绿化委常务副主任的七年中,他每年组织干部群众义务植树三十万株以上。为了解决全县重度盐碱地造林成活难的问题,2009年开始,经过3年时间的试验,王世明终于为盐碱地造林找到了可行的方法,守住了心中的那片“绿”。

(记者:张智宙 任婕)

白达儒:一片丹心造富林

白达儒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但他有一颗不安的心,立志找寻一条既能治理家乡恶劣环境,又能脱贫致富的路子;他也是一位造林工,57年的时间里带领乡亲栽树5万亩,他就是白达儒。

白达儒是朔城区人,原在贾庄乡和山西省林业厅杨树局薛家庄林场工作。1959年山农大、北林大师生到贾庄村搞研究,在村北指导栽种了杨树林作为三北防护林,白达儒细心求教,改良培育了红元帅、黄香蕉、国光、苹果梨等20多种果树优良品种,带领群众迅速扩大种植规模,开辟出果树苗圃260亩、优种果园500亩。除了种植果树,他还建设了冬花、山药、白芷、白芍、藏红花等药材基地。由于常年累月奔波,白达儒患上了终生未愈的关节炎。

退休后,白达儒依旧不赋闲,到朔城区二苗圃担任技术指导。2003年,白达儒永远地离开了,但他的事业远未结束。时到如今,依然有许多村民种植着他当年改良培育的果树,念叨着他的故事。

(记者:赵宏伟 张春霞)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