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在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将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这个节日是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并创立的,每年都会确定不同的活动主题。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
今年的5月18日是第39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围绕这一主题,省内一些博物馆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
山西博物院搬到教室外的历史课为了能让观众广泛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山西博物院为观众举办了为期三天的“有限空间无限未来”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系列活动。其中,博物院现场的活动比较多,包括趣味知识问答、“虞山画派书画精品展”专家解读,“周原青铜艺术展”互动体验活动以及“@museum,打开未来”3D体验活动、“我眼中的古钱币”分享交流会等。
5月18日博物馆日,当天虽然是周一,但还是有不少人前来参观博物院。工作人员表示,由于前两天正好是周末,来的人比较多,所以很多活动都安排在了前两天,“16日和17日的活动基本上场场爆满,来参观展览的人也非常多。”而18日的活动则比较少,只有两场3D体验活动和趣味知识答题活动。不过记者在现场发现,观众参与活动的热情仍然很高,尤其是趣味知识答题。
据了解,每位观众在门票领取处都会随同门票领到一张趣味知识答题卡。在参观过程中找到答题卡上的展品,找到答题卡上相关问题的答案。然后在主馆一层的趣味知识问答答案验证区回答问题,答对者可得到一枚奖励卡。凭奖励卡的张数可以兑换相应的奖品。奖品非常丰富,有特色明信片、王满晟先生的艺术装饰画(大、小款)或者专题展览画册等,吸引了很多观众,包括孩子的参与。场内能够看见很多大人或孩子拿着趣味问答的卡片,认真地在每个展厅每件藏品身上寻找答案。
在观众入场处,市民李女士在观察着每一个进馆的人,看见手里拿着趣味知识答题卡的人她都会上前询问。经过了解,原来她的孩子今年上小学三年级了,这两天班里很多同学都和家长一起来博物院参加活动,她因为忙所以就没带孩子来。后来听孩子说来参加活动的同学都有一本博物院的专题展览画册,里面的内容很好看。孩子非常喜欢,她就想来看看还能不能拿上。可是来了以后才发现,需要集齐五张奖励卡,但她手里只有一张答题卡。再三考虑后,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她决定向别人求助,看能否将答题卡送给她。这一举动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支持,不一会儿,李女士手里的答题卡就超过五张了。
除了来现场参与活动,观众还可以通过关注博物院微信平台参与知识问答,在规定时间内回答博物院知识题库中自动发出的5道知识题,答对者即可赢得节目奖品。
山西民俗博物馆体验造纸乐趣 5月16日至5月24日,山西民俗博物馆推出了“山西手工纸制造技艺特展”。在此期间,观众可以免费参观。据了解,本次展览共分八个部分:纸的材料、纸韵、沁源麻纸、平阳麻笺、纸的力量、高平桑皮纸、纸与生活和纸的工坊。每一位前来参观的观众,都会有志愿者认真细致地进行解说。让观众不仅能从中学习了解到山西省传统的手工纸制造技艺,还能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亲自体验乐趣无穷。
其中,纸的工坊中设立了观众可以直接参与的工坊,可以亲手抄造一张属于自己的纸;可以印制木版年画和写仿。记者在现场看到附近很多小学的学生在排着队等着体验,拿着自己造的纸,孩子们很开心。“这个纸是桑皮纸,很结实的,你看我做的这张,虽然还有点湿,但是也不容易撕开。如果是普通纸的话湿了可能早就烂掉了。”一个小学生拿着自己的作品兴奋地跟记者说。旁边还有写仿的活动,观众可以用毛笔在手工麻纸上书写“九九数寒图”,孩子们体验完造纸后,又在这里排起了长队。旁边还有观众在参与自己印制木版年画的活动,用刷子蘸着墨汁均匀地刷在木板上,然后拿起一张手工麻纸放在上面,用毛刷轻轻地刷几下,一张经典的新绛木版年画“馗头”就呈现在人们面前了。一位志愿者表示,展览中最受欢迎的就是这几个可以自己亲自动手参与的活动,大家都抢着去体验。
展览中,民俗博物馆还专门邀请了一位手工纸制造艺人现场演示抄纸。据安海介绍,这位艺人就是沁源麻纸的第四代传承人郑变和。郑家四代都以制造手工麻纸为生,无论工艺还是工具都保存得非常完好。在纸与生活展区还展示了很多与纸相关的民间手工艺。如我国传统戏剧表演中,不同人物所佩戴的“头盔”都是由纸制作的。
策展人安海认为,“这次展览比较符合今年博物馆日的可持续发展主题,纸的制造是利用了原本废旧的自然资源材料,因此对自然资源是没有什么破坏的,而且还开拓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他还表示,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能为大家打开认识民俗文化的大门。
博物馆文化越来越贴近老百姓生活山西是个文物大省,拥有博物馆的数量也很多。据省文物局博物馆管理处副处长张慧国介绍,山西省内目前登记备案的有124个,包括非国有的和行业的博物馆。很多地方都有博物馆,基本上晋南地区相对较多一些。而这些博物馆的总游客数每年也在增加,2013年时总游客数有2200万人次,2014年则达到了2400多万人次。
单以山西博物院为例,2007年度的观众接待量为41万余人次,2008年度的观众接待量达到82万余人次,2011年以来每年观众接待量均保持在100万人次以上。为什么去博物院的人越来越多了呢?这主要是因为自2008年3月28日免费开放以来,山西博物院的社会文化服务功能不断增强。近几年博物院推出的展览不断丰富,举办的一些活动也更加“接地气”了,和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贴近了。“比如说,我们针对青少年的活动,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愿意将节假日放在博物馆。其实对于他们来说,不论参加什么活动,都是很开心的。我们博物院的进校园课程,就是让参与的学生每周都可以接触博物馆,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再比如我们的品牌活动‘小小讲解员团队’,大家在展厅能看到一个个孩子优秀的表现。通过每个星期一次的讲解活动,对于他们综合素养的提升一定是很有帮助的,也会让他成为同龄孩子中的佼佼者,成为最早的一批博物馆的忠实受众和受益者。孩子们除了学业压力以外,还有这样一个平台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稳步提升自己的能力,给自己找到一个可以终身学习的场所,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山西博物院教育部副主任王晓芬告诉记者。
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转变呢?王晓芬认为,在2008年免费开放之前,博物馆对于观众来说是一个学习知识的殿堂,博物馆人所做的事情大多面向业内和有需求的群体。随着近几年博物馆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博物馆条例的颁布和实施,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毫无障碍地走进博物馆,博物馆成为了“零门槛”的社会教育机构,那它就要全方位地进行改变,比如展览的多元化、推广活动的丰富化、研究成果的教育化等。其实,大部分人群并不是有目的地参观和参与,那么就需要一种“接地气”的引导,让大家能够慢慢地具有博物馆参观的习惯,从而不仅获取知识,还能通过博物馆的平台培养能力、提升素养,这才是博物馆作为一个公益机构所承担的社会使命。
除此之外,省内很多博物馆也在做这样的转变。安海告诉记者,山西民俗博物馆今年推出的手工纸制造记忆特展也是今年的一个尝试。首先这次展览除了文物以外,大部分是裸展,比如桑树皮等都是可以触摸的,跟老百姓没有距离。一个是希望观众在观看上无距离,再一个是可以自己参与制作,因为只有自己动手,才有记忆。还有就是这些都是生活上大家见过的东西,比如地契,和老百姓生活相关,他们就会更愿意去参与,更愿意去看。“我们想看看把一些和老百姓生活贴近的东西展出来会有什么效果,如果效果不错的话,下一步我们还想做一些比如老物件的展览,比如脸盆、饭盒、缝纫机、飞鸽自行车等这种大家喜闻乐见,并且能够唤起大家记忆的老物件。我们现在征集藏品、展现藏品、保护藏品的标准就是:这是不是一个集体人的记忆,哪怕是一代人的记忆也行。然后再举办一些能唤起人们记忆的展示和展览。这就是我们下一步要进行的转型。”安海说。本报见习记者 南丽江
特色博物馆·省内
八路军将领馆八路军将领馆属于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一部分,坐落于太行老区武乡,位于纪念馆广场西侧,2011年9月3日正式对外开放。集中展示了958位八路军旅级以上将领的光辉形象和生平事迹,共分10大部分,展览面积1400㎡,展线长350米,展出各类图片、图表1072幅,文物200余件(套),艺术品3件,仿实景观2个,景观式沙盘3个,多媒体展示3组,武器台2个,是中国首座展示人数最多、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内容最为丰富的八路军将领专题陈列馆。
榆社县化石博物馆榆社县化石博物馆是山西省惟一的一座县级化石专题博物馆,共展有各类化石1000余件,包括一级品85件、二、三级品915件,其中榆社剑齿象、大唇犀、三趾马、剑齿虎等都是该县独有、闻名全球的珍品。
与化石相媲美的,还有至今国内惟一的吴季子剑,以及享誉世界的石佛、石刻、青铜器、瓷器等。2006年县委、县政府对博物馆进行了改扩建,新建后的博物馆占地面积4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60平方米,展厅面积1280平方米,库房面积300平方米。馆藏化石1000余件,是研究700万年至100万年前榆社盆地古地理、古气候及生物进化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馆内有基本陈列“古脊椎动物化石展”。此外,该馆还收藏有这些年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尤以唐代前后的佛教造像最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