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村消费升级 婚丧嫁娶礼金支出增长20%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作者:赵华玲 发布时间:2015-05-14 10:37 47 0

人民网太原5月14日电  目前,在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号召下,奢侈之风在城市逐步得到遏制。然而,在传统习俗积淀已久的农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婚丧嫁娶酒席的档次越来越高,宴请规模越来越大,农民在赠送亲友支出方面越来越多,礼金支出也是逐年水涨船高,人情消费已成为农民生产生活中的沉重负担。

据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队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5年一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非经常性转移性支出55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5%,远远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9.5%的增长速度,占可支配收入的22.4%。其中,婚丧嫁娶礼金支出人均333元,同比增长20.0%;一次性馈赠支出人均207元,同比增长1.1倍。农村居民人情消费的大幅增长,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居民家庭的负担。

人情消费花样繁多

随着农村人际交往活动的增多,使人情消费的种类范围也不断扩大,从过去单一的婚丧嫁娶、亲朋来往,已发展到现在亲朋以外的互相随礼,如生日、订婚、孩子升学、开业庆典、乔迁新居等各种形式。在人情消费名目不断增多的同时,操办酒席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过去,婚丧嫁娶一般都是搭棚立灶、杀猪买菜,在自家院内操办。而现在一些农户为摆排场、图省心选择在饭店摆酒席,而且一般至少要摆两天的宴席,办一次婚宴花销都在3万元以上,花费10多万的也不鲜见。由于人情消费的形式越来越多,费用越来越大,造成了农村居民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负担。

人情消费标准逐步看涨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人情往来的礼金也水涨船高,成为农民家庭沉重的负担。过去,亲朋好友婚丧嫁娶,送上10元、20元钱或其他礼物就可表达心意。但目前50元已经拿不出手,100元才算过得去,200-300元算平常,500元以上甚至上千元的礼金已经不稀奇。礼金的多少已经由心意的表达沦为衡量感情厚薄、关系深浅的标尺。人情消费的你来我往,使人情债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人情价码也不断上升,已远远超过大多数农村居民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人情消费何以多乱“成灾”

一是“来而不往非礼也”。亲朋好友礼尚往来是几千年来的风俗传统。农村正常的礼尚往来,既是团结、和谐的象征,又具有一定的经济互助意义。且农村居民大多是聚族而居,乡邻意识浓厚,淳朴的农民历来对人情礼数看得很重,人情往来不局限在亲戚圈,还涉及左邻右舍、三朋四友等。特别是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交通的改善,农民交际范围变广,活动增多,使得农村的人情往来范围较广。二是“攀比心理”在作怪。很多人认为人情关系的冷暖、感情的厚薄是以相互往来的频繁程度以及礼金赠送的多少来衡量的。因此,有钱得上礼,没钱借上钱也得上礼,打肿脸充胖子。三是部分农民务工或经商暴富后,存在衣锦还乡“晒富”、显阔的思想。

不良风气加重农民负担,危害农村发展

人情往来是传统文化的沉淀,正常地操办红白喜事,以简朴实在、节俭文明的方式宴请亲朋,应为情理所在,然而目前金钱至上的“人情风”,早已让原本纯洁的人情关系跑了偏、变了味。这不仅增加了赴宴者的负担,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变得庸俗化,而且助长了跟风攀比、铺张浪费之风,浪费了社会财富,还有可能成为众人诟病的腐败温床。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股在农村愈演愈烈的“人情风”会削弱农业再生产的能力。由于人情消费猛增,使农民用于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资金被浪费,导致基金积累减少,严重影响了农业的投入和扩大再生产。同时,这种让农村居民难以承受的“人情债”会使一些刚刚脱贫的农民再度返贫,这也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宗旨背道而驰。

因此, 在农村提倡文明节俭、反对攀比浪费,现实而紧迫。要狠刹“人情风”,把农民从过重的“人情”负担中解脱出来,倡导节俭办事和量力消费,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最终在全社会营造厉行勤俭节约、拒绝铺张浪费的浓厚氛围,共同形成节俭养德、全民节约的社会新风尚。(赵芳)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