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信用是数字时代的重要资产。今年以来,朔州为进一步激发中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活力,创优“六最”营商环境,充分彰显数据、信用在数字时代的经济价值,以强化经济和金融多部门联动为切入点,推动信易贷平台搭建、信息归集共享、名单制管理、银信税保担互动、一体化政策宣介等举措落地落实,更好地实现守信市场主体以税增信、以信换贷、信用互认、银担合作,有力促进了融资难题的破解。
搭建信易贷平台,打造金融超市。一是对接国家“信易贷”平台,实现金融机构线下信贷运营数据的统计上报,机制化共享融资成效,落实按月常态化推荐企业名单,推进企业“白名单”归集报送。二是引导银行、保险、证券、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和企业入驻平台,在线发布产品,智能精准推送有贷款需求企业,拓宽金融机构便捷化获客渠道,一站式、全流程线上精准匹配企业融资需求,降低融资交易成本。三是以数据可用不可见为原则,为金融机构提供多方安全计算平台,辅助金融机构方便、快捷、个性化模型构建,快速输出前置金融风控结果,支持金融风险防控。
推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打通“信息孤岛”。完善信用信息采集标准和规范,健全自动采集和更新机制,自上而下逐步整合行政审批、市场监管、税务、海关、司法、社保、住建、城管等领域的信用信息,持续扩大信用信息归集范围,力求做到应归尽归。同时,利用大数据建立名单制管理,对守信市场主体提供个性化、便捷化、多元化、高质量的金融保险服务。
推进信用评价互认,实现多向自动推送。推动发改、金融、税务、市场监管、行政审批等部门加强信用信息的“双公示”和结果相互运用。税务在纳税评价时,将合作行的信贷违约数据作为外部参考指标,金融部门在确定拟挂牌上市企业名单中引入纳税B 级以上企业作为参考依据,合作银行、保险机构在评估授信人信用状况时,将纳税信用记录作为外部评价指标,在授信额度、贷款利率和贷后服务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变化,实行差别化分级分类管理。
强化多部门联动,创设多业态增信支持。推进以税增信,支持纳税信用级别高的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审贷流程简化,办贷效率提升;推进以保增信,试点投放保单融资产品,提供信用保险项下的贸易融资服务,丰富普惠保险产品,发展内外贸信用保险,提升承保能力,合理降低投保成本,提高理赔效率;推进以担增信,建立市、县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资本金、风险准备金持续补充机制,增强融资增信实力。落实“2242”风险分担机制,逐步降低小微企业和“三农”担保费率,扩大支农支小担保业务规模和占比。
深化部门开放,拓展线下合作。银行支持税务部门在金融服务网点安装自助办税终端,协助税务部门开展实名认证、涉税监管等服务;税务部门利用银行网点为纳税人提供多元办税渠道和办税体验。
一体化联动宣传,增强企业获得感。市县政府部门、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精选专业团队,组建金融顾问服务团和金融政策巡回宣讲团,线上线下常态化开展政策解读、业务咨询、金融产品宣介和典型案例剖析,送政策上门,促政策落地,获政策红利。开展“融资”与“融智”相结合的入园惠企服务,在金融知识普及、财务规范管理、公司治理提质、科技创新支撑、智力支持服务等提供“保姆式”贴心服务,切实提升市场主体的参与度、活跃度和获得感,推动企业持续做大做强。